寸朝艷
摘 要: 大學生政治素養指的是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獲得政治理論儲備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政治態度、政治立場、政治信仰,進而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及所形成的相應的政治行為能力的一個綜合體現。它強調的是在整個政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修養,它在人的綜合素養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從大學生政治素養的構成入手、分析對其進行培育的必要性,提出有效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 新時代 大學生政治素養 培育路徑
一、新時代大學生政治素養的構成
大學生政治素養是大學生素養體系的核心素養,本身有著豐富的內涵,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大學生政治素養的構成。
(一)大學生政治理論素養
政治理論素養就是要求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注重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積累,這是作為一名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但不能只靠課堂的灌輸,新時代大學生一定要自覺夯實政治基礎理論知識,認真學習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知識,認真研讀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了解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掌握時政熱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此外,也要了解西方國家政治發展史,各國國情不一,各有特色,我們要積極主動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之處和可取之處。
(二)大學生政治道德素養
政治道德是調節、調整人們的政治關系及政治行為的道德規范和準則。對于大學生而言政治道德一般指的在政治參與中應該具備的如正義、榮辱、善惡、是非等的道德規范。高校是學術思想、言論最為活躍的聚集地,大學生極易接收到新的思想和觀點。這就要求大學生增強自律意識,強化道德規范。
(三)大學生政治心理素養
心理素養是個體素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它往往表現為一種持續性的心理狀態。政治心理本身是一個復雜的范疇,從心理子系統包含認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因素①。大學生政治心理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治認知,簡單來說就是大學生對社會生活各種政治現象的認知和理解,是最初的印象和感受。第二,政治情感是大學生在政治生活中在情感上對政治現象所表現出來的感覺,比如部分學生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政治冷漠的現象。第三,政治態度,客觀地說大學生政治態度大學生對政治現象的肯定或否定的綜合反映和傾向。第四,政治信念。政治信念則是在上述幾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人的價值信仰上呈現的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
(四)大學生政治法律素養
法律與政治存在緊密聯系,國家作為法律存在的依據,有國家,就必然有法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政治地位,必然會頒布維護其統治地位的各種法律。法律是一定政治階層的利益代表,也是其政治觀點的體現。新時代大學生要學法、懂法、守法,嚴格遵守我國法律規定的行為規范,自覺形成良好的政治法律素養,不能以不知者無畏為由做有違身份的事情。
(五)大學生政治能力素養
任何理論最終都要落到實踐上,否則就只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在這里體現為大學生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對于政治的鑒別能力,其直接體現著我國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大學生作為我國的公民,同時也是知識分子的代表之一,黨和國家對于他們寄予了厚望。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對大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對大學生政治鑒別能力的考驗。新時代大學生要敢于同歪風邪氣做斗爭,不能縮手縮腳,更不能與邪惡勢力沆瀣一氣。
二、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政治素養的必要性
對于大學生個體而言,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是高校的培養任務所在,更是全社會各個方面的需要。
一是營造風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的需要。目前我們國家的發展已然呈現出向好的趨勢,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和領域政治生態污染嚴重的現象仍然存在,離不開網絡的大學生必然會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響,進而干擾他們對黨的事業、對國家的發展存在一定疑惑,容易產生信念動搖,難以全心全意堅定地樹立對黨的信仰,必須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培育大學生政治素養是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是新時代高校完成對大學生培養目標的需要。高校要積極踐行立德樹人,積極探索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在此基礎上完成高校使命,培養學生成人成才。培育大學生政治素養對于高校而言至關重要,新時代大學生身上有許多潛在的可能性,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高校發展要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
三是正確應對意識形態斗爭日趨復雜的需要。盡管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領域總體保持了向上向好態勢。但形勢依然復雜,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方外來人員來到國內,傳遞一些與我國實際情況不一致的思想觀念,青年大學生的一些觀念尚未定型還不能夠明確地分辨是非曲直,他們在政治認知、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等方面存在不足之處。面對外來文化沖擊,一些政治認知基礎較弱、信息鑒別能力較差的大學生易迷失方向,導致政治自信弱化。新時代大學生作為國家之棟梁,民族之希望,必須立場堅定地站在主流意識陣地,前提是對他們加強政治素養培育,使得他們免受外來勢力的影響。
三、新時代大學生政治素養的培育策略
目前部分大學生的政治素養狀況不很樂觀,因此當前探索各種新途徑培育、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養迫在眉睫。
(一)優化培育的微觀環境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
馬克思指出,人是環境的產物,人同時也改變著環境。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新時代大學生良好政治素養的養成有賴于優良的環境。
第一,重視家庭教育,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家庭是人出生以后的第一個德育場所,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的氛圍、教育觀念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培育大學生政治素養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
第二,優化學校環境,完善校園網絡政治輿論陣地的構建。高校是培養大學生政治素養的重要場所,高校要積極占領網絡陣地,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加強政治教育,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環境,幫助大學生群體養成理性參與網絡政治輿論的良好習慣。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資源,制作多種多樣反映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圖像、音頻、視頻作品,吸引大學生的眼球,讓大學生隨時瀏覽,樂于瀏覽。此外,還可以通過征文、征稿等形式鼓勵高校學生積極參與時政熱點的討論,從正面引導校園輿論,提高政治素養。
第三,加強朋輩群體,營造良好的朋輩氛圍。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輩群體之間的交往是大學生最主要的交往形式,他們往往更容易產生相同的價值共鳴。因此,要對此加以引導,我們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要內容,使朋輩群體中的成員在交往中自覺以馬列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武裝頭腦,督促大學生朋輩群體在交往中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進行科學的政治分析,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導向。
(二)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承擔這一任務的主陣地。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各個高校應該堅持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積極把政治素養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全過程。
一,要豐富培育內容,注重“四個自信”的培育。黨的十九大報告再一次強調注重“四個自信”,“四個自信”具有豐富的內涵,高校培育大學生政治素養時要以“四個自信”的學習為基礎。
二,建設良好的校園政治文化,強化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園文化活動是培育大學生政治素養的重要載體之一,良好校園文化環境能夠催人奮進,陶冶情操,有助于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素養的培養。提升大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參與度,從形式上進行創新,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發揮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政治素養提升的積極作用。
三,培養政治主體意識,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群體是社會中最積極最有朝氣的一代,他們勇敢、無畏敢于突破,擔負著開拓國家未來的使命,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高校要利用自身優勢培養大學生的政治責任感,使得他們衷心擁護黨的領導,自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與祖國的前途同呼吸、共命運。
四,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堅定大學生政治方向。對大學生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就是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融入政治素養培育過程中,使學生逐漸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清晰辨別非主流的政治意識形態,并堅決抵制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
(三)加強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質量的培育隊伍
高校學生政治素養培育隊伍肩負著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責任。首先要提高培育隊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注入新的理念。強化培育隊伍終身學習意識,自覺提高理論修養。其次,培育隊伍應盡自己所能在生活、工作中積極引導學生,使他們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最后,培育隊伍要增強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及自律意識,時刻嚴格要求自己。
(四)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
培育大學生的政治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努力,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的合力。一方面,可以依托紅色資源培育大學生政治情感,高校應該積極通過各種形式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文化觀摩與學習,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除此之外,學校相關部門還應該積極主動地邀請革命烈士、模范代表、先進任務等到校為大學生開展相關講座、座談會,為高校校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
(五)大學生自覺提高自身政治理論修養
新時代大學生要正對自我發展進行準確的定位,認識到政治理論學習內化的重要意義,做思想踐行者,而不僅僅是思想容納者。第一,要加強大學生政治理論學習,夯實政治理論基礎。只有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才不會在政治方向上走偏,才能為解決問題提供依據與思想武器。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主動學習時政新聞熱點,積極學習政治理論知識,使得政治理論教育入腦入心。第二,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提高政治實踐能力。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②。在對大學生進行政治素養培育時要強化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引導他們在實踐當中磨煉自我,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自覺抵制繁雜信息中不良信息的滲透。但不能只是看到網絡的弊端,它給我們提供了知識共享的良好機遇,因此應該將政治信息獲取的能力運用在學習上,學會從各種不同的渠道搜集學習資料和研究資料,提高學習和科研水平。
注釋:
①陳萬柏,張耀.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117.
②許慶樸,編選.馬克思主義原著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10.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2]習近平,劉云山.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張國輝.公務員政治素養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4]陳萬柏,張耀.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5]孔德莉,馮婧.以機制建設引領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創新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2(36):9-11.
[6]張曄,錢剛,楊克毅,趙瑩瑩,熊千翔.當代大學生政治素養培養的缺失及對策[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0(34):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