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崇生
摘 要: 廣東高考從2016年開始使用全國卷,對學生調動所學知識分析探究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是政治課堂教學,一堂質量高的政治課堂應該具備三個部分:豹頭、豬肚、鳳尾。現在一些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沿用的仍是“被動式”、“接受式”教學方式,很難全面提高學生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適應高考國卷的要求,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培養新時代真正學會主動探究學習的學生,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意見。
關鍵詞: 新時代 政治課堂 提升舉措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負有責任。與其他學科不同,政治課教師不僅承擔傳授知識的任務,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治教師不僅要“說話”,還要“自學”。這需要政治課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近三年高考國卷政治試題的特點可以看出,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一篇好文章的標準是“豹頭、豬肚、鳳尾”。事實上,質量高、實效性強的政治課堂教學應該有這三個部分。只有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如何把握這三個部分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豹頭
高中思想政治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有調查顯示政治課是最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部分學生對該學科厭學現象嚴重,從小學到初中,“副科”意識使得政治教學沒有得到高度重視。但高中思想政治課在中學教育乃至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創設學生喜歡的課堂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也是如此。雖然只有幾分鐘,但它與班級成敗直接相關。在課程教學開始時,教師必須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盡可能吸引學生。有以下三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轉變導入新課的方式。傳統的課堂導入就是先簡單回憶舊課的內容,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通過這樣一邊提問一邊回答而逐漸轉入新課。這是政治課堂中最常見和傳統的啟發式教學。現如今這種導入方式顯然不能適應新的課堂需求。我在近幾年嘗試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構建知識體系。從知識體系中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并且初步明白新舊知識的聯系,這樣學生就能充分學習。使課堂從一開始就變得有生機活力,學生自然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二)文藝開端,寓教于樂。此法是應用詩詞歌曲等文學藝術手段作為課堂教學的開頭,目的是把理論知識與藝術融為一體,讓學生進入美麗的氛圍,創造興奮、愉悅和滿足感。例如,在講“貨幣的本質”這一內容時,我曾用了一段莎士比亞的名言:“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只有這一點可以使黑色變白,丑變得美麗,錯誤變得正確,卑鄙變得高貴,老人變成青少年,懦夫變成戰士……這個黃色奴隸可以使異教聯盟,同一師;它可以使小偷獲得高級位置,老人們會相互對抗;它可以讓黃臉寡婦改造新娘……”廣告場所,通過對“小人”和“妻子”等詞語的描述,貨幣的本質是個性化的。把感情轉化為感情,抽象被概念化為一個有趣的形象,這些經文在出口時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感到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從而在充滿情感的詩句間悟出貨幣的本質,揭示了拜金主義的罪惡。
(三)創設情境,以情激趣。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提案”中說:“讓學生體驗一種他們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這是喚起年輕人獨特興趣的重要條件。”他要求的是創設情境,即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例如:視聽教育、圖片等將學生引入課本內容的背景,達到激發學生情感和學習興趣的目的。在高一第二學期教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我做了第一次嘗試。不說一句話,使用幻燈片將標志投射到黑板的左上角,然后打開錄音播放歌曲《愛我中華》。隨著雄壯歌曲的進行,學生一下子就情緒激昂、思想活躍起來,有些人甚至跟著唱起來。然后提問,在同學們一番各抒己見之后,因勢利導,進入新課。這種教學方法是目前很實用的政治教學手段。
二、豬肚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時政性強、內容充實的學科。如果教學中沒有應用一些積極辦法,只是條條框框地照著課本講課文,那么不僅形式乏味,而且效果不佳。“豬肚”就是要求事前對新課內容精心設計,也就是要求教師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電教、典型故事、漫畫等)把一堂課中所要講的內容(主要是政治概念、邏輯線索、知識點)講清、講透、講活,讓課堂色彩鮮艷、生動活潑。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課堂成功的中心環節。當然,這也是最難把握的一環。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的主要理念是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在真正的學習與創造方面發揮核心引領的作用。讓學生在復雜的現實背景下進行判斷的思維,能夠與團隊溝通交流,創新集成現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實生活中各種有挑戰性的問題。它強調了新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課堂教學必須通過提問、集體探究、學生間的合作、師生間的合作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真正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
一是政治概念。如:“貨幣、價值”等,本身是非常抽象的東西,但它們卻是思想政治課的一大特點,也是課堂教學中知識與問題講解的基本點,教師在課堂中必須較細致地闡明。例如,在必修一課本教學中我們對貨幣本質中涉及商品的學習和把握的尺度,新舊教材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現在的新課標對商品的含義、基本屬性,只是要求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必要深入學習和探究,淡化了理論知識的研究,但在對這一問題的處理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正確判斷、識別有關商品的經濟現象的能力,真正做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歸納出:商品生產者要為消費者著想的利他意識,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針對這一問題的學習,如果脫離了新課標的指導,憑借以往的教學經驗,就會花費大量時間,最終不能實現教學目標。要處理好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真正走上創新教育的軌道,認真研究新課標是非常關鍵的。
二是邏輯結構。即每章、每節及每段之間的邏輯聯系。它是知識之間的橋梁,教師的解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因此,圍繞主題的知識的梳理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列表比較法,包含系統法、繪圖法等,各有所長,各有所長。其中一種比較積極的方法即現在正為許多教師嘗試的設疑、解疑的方法。首先,它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問題,把它們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感受到“山河復活,沒辦法”,然后激勵他們尋找“劉華明明友村”,當學生找到“義安村”時,他們不僅要澄清知識結構,還要有“成功”的樂趣。但是,在這個提問的過程中,技能應該“引入而不是發送”,這將使學生產生心理緊迫感,促使學生思考。我曾綜合“經濟生活”第11課“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當代國際社會”第四單元和“文化生活”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傳播第3課。建立“全球化國家的命運”教學主體,合理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和獨立探究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分析當前形勢和政治變化的能力。準確判斷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國家和人民的憂患意識。
一直以來高中政治課的學習方式以“背多分”為主,對社會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是非常薄弱的。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貴有疑,敢于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是學生在小組或小組中提出某個問題,討論和辯論問題,充分發展學生在討論和辯論中的思維活動,使學習過程成為一項特殊的研究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還要發展能力,增強參與意識。如在學習《樹立正確就業觀》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他們一起猜想、爭論,互相補充,通過探究,不僅理解了課本上四種就業觀的各自特點,辨別了四種就業觀的對與錯,而且樹立了正確的就業觀,為將來找工作埋下了伏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得到的結論似乎是一個副產品,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探索,通過自己觀察研究、猜測,驗證了操作過程。
三是知識點,即知識的重點和難點。除了每章節的重、難點之外,還有每堂課中的重、難點教學中的這部分內容是我們在備課中必須首先確定的。一個成功的政治課必須集中在關鍵點上,難以突破,而不是一般性的討論。針對重點、難點的特點,我們除了語氣的強調及次數的重復外,最主要的是適時利用身邊的教學設備和道具使它變得形象直觀、感知鮮明、化難為易。
三、鳳尾
“籃子是編譯和編譯的,關閉嘴巴很重要”。布局合理,結構合理的課堂教學不僅要有一個扣人心弦的“開始音”,一個引人入勝的“主題”,還要有有意義的“最后一首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完美的整合境界。許多老師非常講究新課程的介紹和內容,但最終會被毀掉,導致失敗。根據我的教學體會,這一環節應頗費心思。常用的較為理想的有以下四種:歸納結尾,提綱挈領;懸念結尾,讓人深思;鋪墊結尾,承上啟下;作業結尾,以題激思。它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及教學中出現的情況而加以選擇。我根據學生的習慣及考試的需要,常用的結尾是歸納結尾。也就是說對教學目標中的思想內容、知識要點、能力加以總結歸納,使學生對整堂課能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我講完必修二第二單元,邊歸納邊演示,設計如下知識結構圖表格,既做結尾,又做練習。這種形式不僅有助于消化講座內容,還有助于增強記憶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如下圖:
四、結語
高中生的學習內容比初中生更復雜和深刻,思維能力更加成熟。新的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理論性較強的政治知識,而且能逐漸培養高中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合作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各種能力也能在學習中不斷得到提高。
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在進入新高考、新課改的今天,要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標準、新高考教學的特點,我們期待著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可以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也可以啟發學生發現許多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多的學生可以通過集體合作解決問題。在嚴肅、生動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用雙手、腦袋、耳朵和嘴巴學習新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這樣能更好地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不斷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質量,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國家對人才選拔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黃義章.歌曲在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政治,1996(10).
[2]龐劍.思想政治課也要講究“開頭”[A].全國中小學優秀教改經驗論文集[C].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