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新
摘要 為適應園藝專業教學的需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本文從普通高職院校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的教學出發,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實驗教學等方面探討了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 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堂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284-02
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作為園藝專業的核心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該課程知識覆蓋面廣,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傳統的課堂教學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也降低了教學質量。此外,由于實驗室標本質量不高,學生沒有固定的實習基地,課程教學出現了較多的問題[1]。本文結合普通高職院校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的實際情況,指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1 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基礎薄弱
由于授課對象是普通高職院校的專科學生,教學中主要問題便是學生的基礎薄弱,理解能力較差。由于在讀大學之前,學生沒有接觸過類似的課程,所以對專業課程知識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弱,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植物病害識別與診斷的教學中,如果只按照教材內容讓學生對各類病害進行識別,教學效果極差,由于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極易出現識別錯誤的情況。又如,在對蔬菜、落葉果樹、常綠果樹、花卉與草坪病蟲害的內容講解中,更易出現概念混淆的情況,嚴重影響課程教學效果[2]。這對于實用性非常強的課程來說,課程價值沒有得到真正的實現。
1.2 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
在高職院校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的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主流的教學方式,具有很多優勢,例如節省板書的時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多媒體教學在無形中加快了教師的教學速度。以前非多媒體的授課模式,教師利用板書和圖片教學時,學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對所學內容進行消化吸收,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可以及時回顧,緊跟教師教學的思路。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盡管教學圖片更加清晰,但等于將教材的內容搬到屏幕,教師往往習慣于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大量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失去學習興趣,也使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教學內容進而影響學習效率。
1.3 實驗室教學條件不完善
實驗室教學條件的欠缺,使實驗室教學無法成為多媒體教學的有效補充,進而限制了課堂效率的提升。實驗室的器材是實驗教學必備的條件。為了滿足學生觀察害蟲的原色圖像,在圖片基礎上對害蟲形態有更清晰的認識,實驗室應該配備顯微鏡成像系統以及計算機、投影儀等教學設備,讓學生更加直觀與形象地認識害蟲的形態特征,植物病害的癥狀。而實驗室往往存在儀器不夠、以及新鮮標本、活體標本、珍貴標本欠缺的現象,這些都限制了課程教學的發展,也對教學效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3]。
2 改進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的建議
基于以上問題,為了進一步改進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本文提出幾點建議。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借助多媒體教學、實驗室教學以及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教師自我反饋與學生反饋相結合的方式,達到教學的目的。
2.1 因材施教,拓展教學內容
針對普通高職院校學生基礎薄弱問題,教師在進行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之前,應該設計幾堂引導課程,對所需掌握的基礎知識進行梳理;或者在每一章節開始之前,對本章中所需背景知識,進行較為系統的預習。例如,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教材的第六章至第十章,分別對園藝植物苗期與根部病蟲害,蔬菜、落葉果樹、常綠果樹、花卉與草坪等園藝植物病蟲害內容進行講解。為了達到最佳的課堂效果,在講解之前,應該對第一章的植物病害識別與診斷內容進行復習,同時在第六章至第十章的授課過程中,應該加強對相關知識點的對比分析,總結、及時復習。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以將課程涉及到的背景知識,提前整理并告知學生自主預習(復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
2.2 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盡管多媒體教學可以節約教師的板書時間,但由于多媒體教學會加快教學速度,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大量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削弱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課程的教學中,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例如,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園藝植物資源進行各種病蟲的田間采集和危害癥狀的識別鑒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熱情,增強教學效果。此外,還可以通過分組競賽的形式,把學生分成小組,針對目前生產中病蟲害發生的情況、防治措施以及如何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進行調研,并撰寫調研報告,分小組上臺進行匯報,提高學生注意力和臨場表達能力。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獲得主體感和參與感,同時鍛煉了學生的文字撰寫和集體協作能力,以此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2.3 優化實驗教學
單純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課堂教學效果一般,成為當前教學中的弊端。針對以上問題,優化實驗教學、增強感性認識,變成了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學改進可以分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方面,為了配合理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該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結合起來,一邊講授知識點,一邊讓學生觀察實物標本,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像觀察,在顯微鏡等儀器的輔助下,強化理論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隨堂指導學生,隨時發現錯誤和問題,并進行糾正。另一方面,靈活安排現場教學。例如,在植物病蟲高發的時期,安排學生采集標本,觀察癥狀并鑒定病原。同時,將病蟲標本帶到課堂上,與教師和學生進行討論,明確病因、加強認識。在此基礎上,既能夠讓學生了解當地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為學生以后從事相關工作奠定基礎,也將理論知識更好的運用到實踐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突出職業學校學習以就業為導向教學管理模式的特點[4-5]。
3 結語
本文從普通高職院校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的教學出發,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為了更好地應用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和調整課程教學內容,改進和豐富教學方法,避免空洞的講解,將理論與試驗緊密的銜接,加強現場教學與研討學習。
4 參考文獻
[1] 高萍,董輝,王洪平,等.農業昆蟲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1(11):57-58.
[2] 郭濤.新時期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初探[J].南方農業,2018,12(2):57-58.
[3] 金鳳,朱麗梅,侯建文.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08(21):214-215.
[4] 劉永杰.強化實踐教學突出植物保護專業特色[J].山東農業教育,2010(1):43-46.
[5] 劉志萍,陳力,吳俊平.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6):1867-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