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高職院校審計專業課程現狀和成因為切入點,結合信息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下高校審計課程教學要素的簡要分析,就如何提升審計教學質量,如何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審計教學;應用型人才;課程改革
審計學是一門綜合性和實務性很強的課程,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目前的高職院校中,開設審計課程的學校越來越多,很多學校也專門開設了審計專業,以滿足現有的信息化大環境下對審計專門人才的需求。但在審計教學方面,普遍存在著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狀。如何通過課程改革提升教師的審計教學質量,如何充分利用審計實訓課程和多種信息化實驗仿真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一、信息化視角下高職院校審計課程的現狀和成因
(一)教材內容枯燥,理論教學方式單一
筆者綜合4年審計課程的教學經驗,翻閱查找了大量的審計教材后發現,目前的審計專業的教材內容非常雷同、枯燥,審計基礎教材往往注重審計相關法規、基礎理論知識和審計程序的表述,沒有將審計專業化的抽象語言轉換成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學生自主學習難度較大、興趣較低,即使有一些輔助案例,也往往缺乏針對性;審計實務教材方面僅僅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底稿的填制,案例背景不夠深入,教師無法了解案例中企業的內部控制的整體情況,無法進行風險評估,導致教師授課時往往會忽略內部控制測試,只講授實質性工作底稿。大多數學校的審計實訓與審計實務教學是脫節的,學生學習較為模糊,實踐操作性較差。像會計制度設計、內部控制和公司戰略等教材更是參差不齊,更有些高職院校直接以CPA的教材作為課程教材,教材內容點繁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數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通過滿堂灌的方式為學生解釋審計條文,教師站在講臺上聲情并茂,借助板書、幻燈等形式力求將教材上的知識讓學生達到最大化的吸收,然而,臺下在座的學生僅僅停留在聽、抄、背的階段,這種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學方式,一味的灌輸,卻得不到有效的回饋,費時又費力,教學方式古板枯燥,缺乏信息化教學手段。
(二)審計專業課程開設完全比照本科高校,脫離學生實際
高職院校學生層次不齊,包括大專、自主招生、3+2的學生,從整體上說,比本科院校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對于審計基本原理的學習和理解上已經困難重重,而會計制度設計、公司戰略等問題就更加難以把握。高職院校審計專業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熟悉審計的基本知識,熟練掌握審計的基本技能,既可以具備從事會計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具備從事審計工作的能力,從而拓寬就業渠道,學校雖然已經意識到現代社會對審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陸續開設審計基礎、審計原理和審計實務課程,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學情,很多學校開設的會計制度設計、企業風險戰略、內部控制研究、計算機審計和審計案例等多種相關課程,課程開設基本比照本科高校,雖然課程體系比較完整,但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無法勝任,導致審計專業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冷難專業。
(三)審計實訓開展流于形式,學生難以把握
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采取的是“2.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時長為5個學期,第6學期校外頂崗實習。對于審計實訓的開設基本為2種情形,一種為單獨開設審計實訓周,進行集中實訓,另一種是將審計實訓作為一門課程進行開設。不論哪種方式,審計實訓課程一般安排在第五個學期,需要學生在同時具備會計、稅務、財務管理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后才能開展審計實訓,但是第五學期理論教學周時較短,致使教師在講授的時候只能走馬觀花,點到為止,教師難以施教,學生難以消化;另一方面,審計實訓完全與審計理論和實務脫節,通過一家公司的數據,讓學生完成一套完整的審計工作底稿作,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多個循環的審計工作底稿,難度較大,審計實訓往往變成了“教師知識講解-學生模擬練習-師生核對答案”的模式,學生難以把握審計的本質,甚至根本不懂審計的工作流程。
(四)高校教師缺乏應有的工作實踐
要想上好審計課程,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會計、稅法、財管、稅務等綜合知識的儲備,更需要審計實務經驗作為支撐,才能對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審計實務操作的中有很多模糊性知識,光靠理論解釋,學生是非常難以把握和理解運用的,對事件的判斷,并沒有唯一的審計依據和結論,實際審計工作中除了審計人員自身的專業勝任能力外,常常需要利用其經驗來進行判斷,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審計人員采用的審計方法和主觀判斷都存在著不同。如確認重要性水平的高低,評估可接受風險大小和掌控證據充分性等,都依賴于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而這些職業判斷是基于豐富的實務經驗的,而不同的審計人員,受其專業學識、執業經驗以及風險承擔能力所限,使得他們即使對同一個企業的判斷也會存在差別。教師如果沒有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經驗,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會犯教條主義錯誤,完全按照“審計目標-審計程序-審計結論”來進行講解,缺乏日常案例的輔助教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往往避重就輕介紹案例中存在的會計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再采用哪些會計調整手段,側重于會計知識的講解,對具體的審計過程的講解卻較少,尤其是對審計人員如何發現被審計單位存在問題的過程。然而在實務過程中,審計人員的分析思路才是審計業務的關鍵。沒有實實在在的操作,不利于培養和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審計課程教學改進措施
(一)提升教師團隊素質,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豐富教學過程
為更好地實現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大量的雙師型教師,鼓勵專任教師考取注冊會計師證書,并進行社會實踐,或者與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在會計師事務所建立教師工作站,讓教師在事務所中進行掛職鍛煉,另一方面,將事務所中具有充分經驗的注冊會計師引進課堂,構成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優化教師團隊,同時可以從事務所的真實審計實務資料中獲取大量的教學案例材料,專業教師與注冊會計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共同制定課程大綱和能力培養方案,共同設計理論教學模式,共同編寫審計教材,將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工作底稿引入課堂教學中,并將審計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與審計工作底稿相融合,在工作底稿中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現代審計基本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審計,對辦公軟件的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這方面的優勢,通過現代學徒制,讓教師的教學真正的脫離教條理論,讓學生對審計能夠有實質性的把握。
(二)課程開設充分考慮學情,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審計的能力
對于高職院校的審計專業學生,課程開設要充分考慮學情,在完善課程體系的同時,對于一些太過理論化和抽象的課程,一定要注重教材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使用,純靠講授法是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方法。
現代的學生思維活躍,習慣從各手機app和網絡平臺獲取信息,為此,高校審計課程教學應加快信息化資源建設,加強對網絡資源的搜集和整理,加大信息化資源的開發力度,提高信息化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建立自己的審計案例庫,并向學生和教師共享信息化教學資源,提高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學校應根據教學現狀構建特色資源庫,加快建設精品課程,鼓勵教師積極制作教學視頻、數字化教學課件、編寫特色輔助教材,提高本校對信息化資源的應用。
(三)審計理論和實務課程與審計實訓課程同步
針對目前審計課程與審計實訓脫離的情況,課程開設時要盡量將審計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安排在同一學期授課,或者是將理論與實訓綜合為一門課程開設。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訓穿插進行,在演示和講解基本理論以后,借助多媒體、藍墨云或其他的信息化手段,將案例企業的會計憑證、賬簿和報表,真實地展現出來,然后在實訓課程中延續理論課程的案例,學生利用信息化平臺完成每個項目的工作底稿,理論教學中引入的案例,可以在實訓課程中繼續使用,且在實訓中完善其內容,還可以將學生的會計綜合實訓資料直接引入審計實訓,便于學生熟悉案例內容,進行實際審計工作的模擬練習,強化學生的計算機審計的實操能力,教學內容與實訓內容同步同一,實現教、學、做合一,避免講授理論知識的枯燥無味,也避免實訓課程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課程開設的時間安排上應有效銜接,審計課程應安排在會計財管等課程之后,最后一個學期安排計算機審計實訓課程,在進行計算機審計實訓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鞏固手工實訓的操作流程,也能夠對理論知識再次加以應用。
為了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在具備優化的教學資源的情況下,將審計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相結合,重視實訓教學,建設審計模擬實驗室,并引入實踐教學軟件,提高實驗設備利用率。審計理論課程以傳統的試卷方式來進行考核,檢驗學生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審計實訓課程通過完整的審計工作流程,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全方位進行考核。更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審計職業的了解,樹立職業責任感,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榮莉.信息化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審計課程改革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年(3):212-213.
[2]王冬梅,唐現杰,饒紅勇.審計課程“理論+實訓”同步互動教學設計與實踐[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7(10):20-21.
[3]王亞清.基于手工與信息化結合模式下的審計方法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8):126-127.
[4]楊揚.審計課程理論與實訓同步進行的必要性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11):240-241.
[5]彭溪.淺談如何改進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審計課程教學現狀[J].會計教育,2016(03):110-112.
作者簡介:張瑕,出生年月:19870704,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精確到市):安徽合肥,當前職務:專職教師,當前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