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涯
摘要:在電子商務浪潮下,農村電商的發展促進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轉型,另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型問題也亟待解決。本文研究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現狀,及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現狀,分析了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安置統籌路徑,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安置統籌路徑,提出了錯層式發展、注重勞動力培養、特色孵化、加大政府政策與支持等建議。
關鍵詞:農村電商;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模式;就業途徑
一、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現狀
1.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
近年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迅速發展,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11月9日印發的《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指導意見》指出,農村電子商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農村網購交易額達到3530億元,2016年全年農村網購市場規模達到6475億元。電商、物流、商貿、金融、郵政、快遞、供銷等資源的注入正不斷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
2.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新支柱
農村電商發展正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三條中指出“要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目前,農村電子商務正為農村經濟中農民“賣貨難”的問題提供有效的渠道,架起了農業生產與市場的橋梁,減少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潤。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創造了廣大的就業機會,目前在浙江、廣東、江蘇等地農村出現了一大批專業的“淘寶村”、在加工、包裝、物流、銷售、美工、客服、售后服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農村就業崗位,有助于農民的收入提高。
3.國家政策不斷利好農村電商
根據《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指導意見》,國務院出臺了七方面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其中包括了:一、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二、鼓勵和支持開拓創新。三、大力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四、加快完善農村物流體系。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七、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從電商扶貧、指導創新、人才培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信貸和資金支持及監管層面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二、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現狀
1.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就業素質不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第六次農業普查,農民卷數據顯示,在1891220戶農村戶主中,受到大學及以上教育的有17062,約占統計人口0.9%。在342463995個住戶農業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文憑的766860人,約占統計人口0.22%。農村剩余勞動力普遍存在思想閉塞、受教育水平偏低,融入城市能力較低,就業較難的狀況。
表1 全國按鄉村類型和受教育程度分的住戶農業從業人員數量(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第六次農業普查)
2.收入水平偏低,社會保障不夠。目前農村居民收入相對城鎮居民收入還是有很大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8895.9元。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一直是解決“三農問題”中的重要議題。加之近些年屢有拖欠農民工資情況,在簽訂勞動用工合同時,不按正規操作程序,或者未簽訂勞動合同用工情況,農村居民在城市務工保障仍存在不足。
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3.城市就業路徑變窄。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重復性勞動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另一方面隨著產業升級,制造業和服務業用工單位對勞動用工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工面對龐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擠壓,對農村居民而言,城市路徑越來越窄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
三、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統籌路徑的探索
1.擴大就業途徑、合理有效的崗位配置
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能力是解決“三農問題”中的重要課題。大力拓寬就業路徑,在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合理崗位配置,包括技能型、熟練型、和體力型崗位,其中技能型勞動力文化素質相對較高,可通過短期培訓實現上崗就業,其中包括網頁網站維護、美工、宣傳、客服等崗位;其次,熟練型勞動力可在農副產品加工、包裝方面實現就業。再次,體力型勞動力可在物流運輸、分揀、快遞配送等崗位進行配置。從產品的提供、線上運營、到線下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多個方面擴大就業面。
2.促使新農業經濟格局多元化發展
除了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提供更多崗位配置,農業經濟須多元化發展,從產品及服務上實現多元化、個性化,科學提高農副產品質量及服務水平,注重產品科技性。保持高度的市場敏感性,強化當地特色產品,避免同質化競爭,順應市場趨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及生產效率。為農村電商提供根本的產品及服務保障。
3.加速農村電商產業化集群發展
加快農村電商集產業化集群發展,近些年全國各地興起了一批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包括遂昌模式、臨安模式、麗水模式等特色縣域模式,經過對這些在市場中取得較好成績的模式研究,無一不是產業化集群式發展,通過打破小而散的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集群式發展,統一調度,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及規模效應提高農村電商基礎設施、運作效率、服務標準、管理水平及營銷能力。通過整體競爭力的上升,獲得市場價值認可,切實提高農村收入水平。
四、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統籌建議
(1)錯層式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在信息技術層面、市場商務層面、及產品服務提供層面進行分層就業安置,對不同類型的勞動力進行不同崗位的配置,因人制宜,有效疏導,避免一窩蜂式發展所造成的社會資源極大浪費,科學有效地優化配置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進而實現在農村電商環境下農業經濟及勞動力的轉型。
(2)注意勞動力培訓。通過政府引導、高校合作、集體互助、企業合作等方式,引進先進理念和科學方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集中培訓,從根本上轉變思想,了解市場趨勢,更新技能,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素質,讓勞動力素質與市場需求接軌,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競爭力。
(3)特色孵化。對區域內農產品及服務進行特色孵化,打造優勢產業,及產業升級,提升區域內傳統手工藝、農產品的安全性和附加值,通過集群式產業特色培育和孵化,從產品生產、包裝、品牌、分銷、定價、渠道、商務、銷售、物流、售后等方面制定標準,擴大當地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從而提高勞動力市場價值。
(4)政策支持與引導。持續有效的政策支持,提升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信貸資金扶持、及財稅等鼓勵措施、制定標準,強有力的市場規范與監督,能有效地引導農村電子商務持續健康發展,切實保障從業人員勞動權益,從長遠上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穩定就業。
五、結語
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統籌一直都是“三農問題”的重要內容,電子商務環境下的農村經濟通過轉型能夠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安置提供更多有效渠道。農村電商的發展能從信息技術、市場商務、產品服務、運輸物流等方面分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技能型、熟練型及體力型崗位。農村電商的發展也能解決傳統小而散的發展模式,通過規模效應和縮短中間環節,通過擴大市場,提高收入和降低成本,保障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指導意見,2015,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第二次農業普查農民卷.200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第二次農業普查綜合卷.2008
[4]李瑋,王璐.河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思路與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5]李義倫.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途徑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
[6]楊紅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5
[7]鐘遠濤.淺析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新模式[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