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光 程鈞謨 譚曉宇
【摘 要】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由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由“拉動”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推拉結合”的“雙引擎”驅動經濟增長模式,實現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資源型經濟帶來的鎖定效應、擠出效應和吸納效應制約著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基于新舊動能轉換背景,文章將新舊動能轉換分為新動能識別階段、新動能形成階段和新動能延伸階段,提出了資源型城市以創新驅動為主線,政府引導、企業響應、全民參與的路徑選擇,并提出了資源型城市提升競爭力過程中政府的角色轉變。
【關鍵詞】新舊動能轉換;資源型城市;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7-024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110
【Abstract】The convers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from factor-driven to innovation-driven,from “pull-driven” economic growth model to “push-pull”dual-engine economic growth model, so as to achieve healthy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Lock-in effect,crowding-out effect and absorption effect of resource-based economy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this paper divides the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into the new kinetic energy identification stage,the new kinetic energy formation stage and the new kinetic energy extension stage,and puts forward that resource-based cities should be driven by innovation.Guidance,enterprise response,the path choice of national participation,and put forwar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Key words】The Convers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Resource-based Cities; Path selection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指出,中國將不斷激發增長動力和市場活力,牽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新動能發展壯大、傳統動能煥發生機。我國經濟正處在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期,過去的經濟增長的模式可以概括為資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大量投資型、中低端產品大量出口型、房地產拉動型[1],這些主要依靠大量資源的投入實現GDP增長的就是舊動能,而新動能表現為以創新驅動、技術進步為牽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數字經濟、智造經濟、綠色經濟、分享經濟等為主要方向,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的物質生產、流通和交換模式的新生產力[2]。舊動能是經濟發展的“拉力”,而新動能是經濟發展的“推力”,新舊動能轉換是經濟動力轉換工程,其核心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由“拉動”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推拉結合”的“雙引擎”驅動經濟增長模式,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和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資源型城市急需做優舊動能產業、做強新動能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城市競爭力,使人民幸福生活更具質感。
1 文獻回顧
曹瑄瑋[3]等從對資源型區域衰退的原因入手,認為資源型區域必須突破原有所依賴組織路徑,由路徑依賴向路徑創造轉變,并從結構、功能、文化和認知方面提出了資源型區域實現路徑創造的建議;王春陽[4]等分析了資源型城市面臨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通過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理論和發展模式分析,提出了棗莊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劉丹[5]等結合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構建了創新驅動協同的三維模型,針對協同驅動下資源型城市不同的發展階段提出了差異化的轉型策略;郭愛君[6]等分析了傳統路徑理論在解釋資源型城市走向復蘇或成熟的局限性,通過產業依賴度變化模型分析新疆石油產業依賴的因素,進而提出路徑偏離的策略和建議。
我國學者對于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路徑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基于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資源型城市提升競爭力的路徑選擇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通過分析制約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原因,本文將新舊動能轉換分為新動能識別階段、新動能形成階段和新動能延伸階段,并在三個不同階段對資源型城市提升競爭力的路徑選擇進行探索。
2 制約資源型城市競爭力提升的的原因分析
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其分為資源成長型、資源成熟型、資源衰退型和資源再生型。我國資源型城市共262個,約占全國城市數量的12%,其中資源成長型城市31個,成熟型城市141個,衰退型67個,再生型23個。我國資源型城市數量多、分布廣,具有舊動能總量大、新動能發展相對落后的特點,資源型城市抓住新舊動能轉換機遇期,轉變城市經濟發展模式,提升城市競爭力。
資源型經濟的擠出效應。以自然資源的直接開采和初級加工為特征的資源型經濟技術門檻要求低、起步快,會弱化市場的競爭,形成賣方市場,帶來的利潤空間大。資源型城市也不會在技術創新和人才方面上投入許多資本,使得資源型企業和資源型城市喪失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型產業的過度繁榮對創新和人才資本有著強烈的擠出效應,破環了創新的生態環境,使得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內在驅動力減小,導致資源型城市創新能力的衰退。資源型經濟的鎖定效應和吸納效應。Grabher認為資源型地區存在著“鎖定”(lock-in)效應[7]。區域內的資源型產業會處于一個封閉的內循環系統中,這讓資源型企業失去自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也讓生產要素被鎖定在以直接開采和初級加工為主的低端產業鏈條。資源型經濟在一段時期內的過度繁榮會對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產生吸納效應,大量的資本涌入資源型產業,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和民間資本被吸附和鎖定在以原材料供應、采掘和初級加工的為主的低端鏈條上,形成了封閉的資源型產業內循環[8]。資源型經濟的吸納效應使得生產要素更多的流入資源型產業,而流入非資源型產業的生產要素減少,這種模式潛在的改變了生產要素的流向,導致非資源型產業的逐漸衰退,使得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變得單一化。
3 基于新舊動能轉換提升資源型城市競爭力的路徑選擇
本文將新舊動能轉換分為新動能識別階段、新動能形成、新動能延伸三個階段,提出了資源型城市以創新驅動為主線,政府引導、企業響應、全民參與的路徑選擇,,并提出了資源型城市提升競爭力的過程中政府的角色轉變。
在新動能識別階段,固化的城市發展思想觀念和制度環境會對新動能造成“擠出效應”。制度環境分為正式的制度環境和非正式的制度環境,正式的制度環境,主要是由政府、企業等正式組織制度執行的政策約束,如法律、法規等,非正式的制度環境是指慣例、習俗、道德等,新舊動能轉換在于提高制度競爭力。新動能識別階段以政府引導的制度創新為主,善于制度實驗和創新,提升制度競爭力。主動認識、把握新動能,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識別新舊動能轉換方向,為“四新”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其次要積極運用財稅和金融政策,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資源型城市要為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扶持和優惠政策,逐步提高科技創新投入在城市財政支出的比例,制定合理的稅收減免政策、人才引進政策和社保政策,減化審批制度,減小新動能的生產和發展阻力。
新動能形成階段以技術創新為主導,需要政府和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人才和資源進行技術創新。一方面,人是創新的主體,政府要因地適宜營造出良好的人才引進環境,引導高水平人才到資源型城市創業、就業和落戶,為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提供“軟實力”保障;一方面,資源型城市要發揮城市獨特的優勢,積極進行國內外城市、企業間的交流,吸引國內外企業的項目落戶和投資。同時,資源型城市要制度環境監測體系和相應的稅收政策,繼續淘汰落后產能。
在新動能延伸階段,資源型城市要將新技術應用到資源型產業中,帶動資源型產業由資源初級加工向資源精細加工轉換,延伸和拓寬資源型產業鏈,提高資源型產品的技術含量,從而增加資源型產品的附加價值。資源型城市要著力推動“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引導制造業企業與互聯網平臺的融合,引導企業建立信息共享平臺,能夠更好把握市場需求動向,減少牛鞭效應,形成虛擬的產業集群。增強企業、高校和科研所的創新活力,建立跨區域、跨學科的的協同創新基地,形成新型的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模式[9],使得企業能夠為科技高校和科研所提供科研課題和實踐基地,同時高校為企業輸入科技成果和高技能人才。
政府是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的頂層設計者、政策引導者,在城市提升競爭力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需要政府積極進行角色和職能轉變。政府要做好資源型城市發展規劃,依靠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等對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優化配置,運用財政和金融政策引導企業進行新舊動能轉換。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代表者,要處理的好各方利益關系,對市場做好監督管理,通過“看得見的手”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同時資源型城市提升競爭力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的共同參與,從而實現資源型城市經濟的健康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少安.新舊動能轉換與山東經濟發展[J].山東社會科學,2017,(9):101-108.
[2]杜壯.連續三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動能”到底是什么[N].中國經濟導報,2018-03-14(02).
[3]曹瑄瑋,馬俊.資源型區域的創新[J].中國軟科學,2007,(7):152-157.
[4]王春陽,李青淼.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路徑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2):36-41.
[5]劉丹.協同驅動視角下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研究[J].軟科學,2012,26(3):39-46.
[6]郭愛君,胡安軍,王祥兵.資源型經濟區產業路徑依賴的形成機制、特性與破解[J].經濟問題探索,2017,(10):73-79.
[7]Grabher G.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The Lo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A].London:Routkledge,1993.253-277.
[8]張改枝,李唐.促進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14,(39):68-73.
[9]曹斌,劉志超.基于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校企產學研合作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