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晨光
近年來,沂源縣緊握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把“金鑰匙”,持續推進放權減證、流程再造、精準監管等五大改革任務,打造沂源“放管服”改革升級版,政務服務效能明顯提升,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改善。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0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64%,經濟發展穩定向好。
一、多維度放權,營造寬松營商環境
圍繞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聚焦影響企業群眾辦事創業的審批多、門檻高、收費亂等痛點、堵點、難點問題,按照“應放盡放”的原則,開展多維度放權,著力降低制度性成本,營造寬松、高效、透明的營商環境。
(一)政府審批事項持續精簡。2017年,分2批次取消凍結縣級行政許可等行政權力33項,調整優化行政權力15項,實現行政許可事項再精簡、再壓縮;承接上級政府下放的63項行政許可等行政權力,全部納入權責清單集中管理,確保了上級下放權力事項承接到位、落實到位。目前,縣級非行政許可事項已全部取消,共保留縣級行政許可事項104項(含垂直管理部門),比2015年底精簡60%。全面推行“三十一證合一”改革,31個涉企證照事項實現線上并聯辦理,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2個工作日內即可辦結營業執照。2017年全縣新增注冊企業、私營個體、合作社等市場主體6720家,比2016年增長45%,市場活力明顯增強。
(二)群眾辦事門檻持續降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政府部門制定出臺涉及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規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前,組織進行公平審查,從源頭上規范政府行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準入環境。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限制,2017年,清理取消16件涉市場準入政策性文件;按照“五個凡是”清理原則,精簡審批過程中的各類證明、蓋章環節和申請材料,清除“繁文縟節”,累計清理各類無謂證明蓋章材料178項;以清單形式梳理規范村(社區)出具的12大類證明材料、44個縣直系統涉政務服務證明材料,嚴禁政府部門要求辦事企業群眾提供清單以外的證明材料,切實簡化優化辦事流程,受到了廣大企業群眾的一致好評。
(三)企業運營成本持續減少。嚴格貫徹落實上級關于清理審批收費項目的部署要求,建立收費目錄常態化公示制度,公示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收費依據等,推進審批收費標準化、透明化;同時,組織對涉企行政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進行清理規范,收費項目原則上一律按區間下限執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目前,全縣行政審批收費項目由47項減至11項,減幅達66%。2017年,停征取消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環境監測服務費、河道采砂管理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費等9類收費項目,累計為企業減輕負擔2200余萬元。
二、立體化監管,保障市場活而有序
改變傳統的“只審批、不監管”“重審批、輕監管”思想,通過創新監管模式、健全監管機制等,實現由“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管”的轉變,為營造高效有序的市場環境“保駕護航”。
(一)創新監管模式。創新引入“互聯網+監管”模式,對政府執法行為、市場主體經營行為進行立體化監管。一方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開發運行“沂源縣行政執法網絡運行平臺”,將立案、調查證據、聯合執法等26步執法程序全部納入網上運行,實現了行政執法全過程留痕、留影、留證據,督促政府部門高效規范透明執法。另一方面,深化“信用淄博”建設。實行“月檢查、月采集、月公開”機制,在“沂源縣政府網”官網設置“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雙公示”專欄,動態公示企業信用信息。2017年,累計收集公示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1.8萬余條,為下一步建立信用信息數據庫、實施信用監管打牢基礎。
(二)健全監管機制。嚴格落實《淄博市行政審批批后監督檢查暫行辦法》,所有審批事項均建立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全面推廣“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監管機制,建立健全“一單兩庫一細則”,將全縣36個部門(單位)的432項執法抽查事項納入《沂源縣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實現行政執法事項雙隨機抽查機制全覆蓋,建立了“全域覆蓋、隨機抽查、一抽多檢、聯合懲戒”監管機制。2017年,各相關部門均探索采取“雙隨機一公開”機制進行執法檢查,并在沂源縣政府網公示檢查結果,進一步提升了執法效果。
(三)推進綜合執法。整合市政管理、城鄉建設、房產管理等12個領域的相關機構、職責及人員,組建了沂源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下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實現了“一個部門一支隊伍管執法”。另外,結合沂源縣實際,保留了安全生產、國土資源、文化旅游等7支執法隊伍,建立了“1+7”執法模式,形成了“大執法”體制。同時,沂源縣先試先行,在全市率先完成“大市場”監管改革的基礎上,又率先整合食藥監管、市場監管等部門執法職責、人員,實現了市場監管領域一支隊伍管執法。
三、多元化服務,聚焦聚力服務升級
圍繞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積極推行“最多跑一次”“五級聯動”改革,在集約化、智慧化、高效化上做文章、求突破,實現服務內容“拓廣度”、服務觸角“延伸度”、服務質量“提高度”,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最優政務服務。
(一)構建橫向覆蓋、縱向到底的“集約化”服務體系。橫向上,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三集中、三到位”,推動行政許可事項和依申請類公共服務事項進駐縣級政務服務大廳集中辦理。目前,縣級政務服務大廳行政許可部門、事項集中率均達到100%,縣級依申請類公共服務事項集中率已達90%。縱向上,將政務服務重心向鎮(街道)、村(社區)下移。推進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整合各類政務服務資源,推動230項便民服務事項進駐便民服務中心集中辦理。在全縣633個村(社區)建立代辦服務站點,整合“第一書記”、包村干部、村“兩委”干部等成立代辦隊伍,將證照審批、繳費報銷、接受投訴、公益服務四大類100余項事項納入代辦范圍,基層群眾可享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便捷服務,實現了省市縣鎮村政務服務“五級聯動”。
(二)建立線上線下、功能互補的“智慧化”服務模式。線上,縣本級、12個鎮(街道)均開通使用網上辦事大廳,將縣級796項、鎮(街道)215項政務服務事項納入網上大廳,建立了集申請提交、查閱進度、咨詢投訴、中介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網通辦”機制。探索開發政務服務手機APP,一部手機即可體驗網上辦事、信息查詢等幾十類應用,使廣大市民隨時隨地暢享各類優質、特色服務,打造“指尖上的便捷”。目前,手機APP已完成研發,正在進行測試完善。線下,整合市場準入、投資項目審批等5個領域2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通過“窗口物理整合”“事項化學聚合”,實行“統一受理、內部流轉、分類審批、統一出件”,建立“一窗受理”模式,實現一次性提交一套申報材料辦理“整鏈條”事項。同時,提供線下證照免費郵寄業務,助力“最多跑一次”和“不見面審批”改革。2017年,縣、鎮(街道)兩級共辦理網上業務9663件,免費郵寄證照300余件,縣級行政審批事項可全部實現“零次跑腿”。
(三)探索面面俱到、特色鮮明的“高效化”服務方式。在沂源經濟開發區試點推行建設項目前置審批區域化評估評審,以政府買單的形式,累計投入100余萬元,提前編制完成了環境影響報告、地震安全性評估報告等8項證明報告,進駐單體企業可直接共享區域化評估評審成果,變“單體把關”為“總體把關”。積極推進區域化評估評審成果運用,建設了12座標準廠房,實現了企業拎包入駐,打通企業投產盈利的“快車道”。在全市率先創建政務服務大廳收費財政直收模式,對建設項目審批涉及的9大收費項目實行“一口”收費,由政務服務大廳“一口”收費窗口負責統一打包收費、辦結即時分割、統一發放票據,打造了規范、透明、高效的收費模式。在全市率先推行國地稅聯合辦稅,建設了全市首家國地稅聯合辦稅廳,打通“進一家門、辦兩家事”的便捷辦稅通道,率先實行國地稅業務“一窗通辦”“同城通辦”,每位納稅人平均減少“兩頭跑”時間15分鐘,單筆業務縮短辦稅時間5分鐘。通過探索建立貫徹審批、收費、稅務的“整鏈條”高效化審批服務模式,大大縮短了審批辦理時限,縣級行政審批平均辦理時限由20天壓縮到3天,累計提速達85%,連續兩年實現效率提升20%以上。
關鍵詞:放管服? 新舊動能轉換? 職能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