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青
[摘 要]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縣域經濟面臨著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如何更加自覺地遵循經濟社會自然發展規律,找準著力點,打破傳統路徑依賴,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是當前必須認真深入思考解決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轉調并重;新舊動能轉換;深化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2.037
1 利津縣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產業層次不合理,“四新經濟”分量輕。一是工業結構偏重。在全縣優勢產業中,石油化工一業獨大,接近全縣工業總量的70%,而且大多是小型化工企業,精細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起步較晚,產業結構亟須調整。二是服務業偏弱。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較低,前三季度占比為38.6%,分別低于全國14.3、全省10.1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明顯。三是領軍大企業少。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5家,其中,產值過100億元企業僅利華益集團1家,過20億元企業只有17家。四是新產業經濟總量偏小。當前,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新動能,逐漸成為引領發展的主導力量。以軟件和信息產業為例,面臨“四新四化”發展模式,全縣卻沒有一家軟件大數據企業。
(2)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發展缺少高端驅動。一是企業創新意識弱。大多數企業生產依靠技術買斷或裝備引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少,企業發展大多停留在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二是企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全市綜合考核指標體系中,研發經費占GDP比重是一項重要的定量定性指標,2016年我縣數據僅為3.52%,增速提高1個百分點,而上海等地區該項指標達到4%以上,與先進地區還有一定差距。三是企業發展面臨困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成本居高不下,1~10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成本達到1270.22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95.4%。
2 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建議
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做好“無中生有”“有中出新”文章,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1)以培育“四新”經濟為中心,加快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經濟轉型、動能轉化、“四新”經濟培育,歸根結底要落實到項目建設上,落實到企業載體上,落實到開放招商上。一是加快“四新”企業培育。圍繞“四新”“四化”要求,篩選出縣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且未來能夠成為行業領軍式的企業,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稅費獎勵等方式,鼓勵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創建品牌等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突出“四新”“四化”項目建設。牢牢把握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根據“四新”“四化”要求和產業發展方向,精心研究、組織篩選提報項目,搞好項目論證,逐步建立完善新舊動能“四新四化”項目儲備庫。積極加強與省市溝通銜接力度,力爭將我縣更多的項目列入省市盤子。突出抓好濱海新區、經濟開發區等六大平臺建設,著力新上一批符合“四新”“四化”要求的大項目、好項目,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及早開工建設、及早投產達效。
(2)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引領,提升綜合競爭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培育新動能,打造產業新優勢,推動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行列。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立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增強企業創新意愿,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著力培育一批掌握行業前沿技術、具有強大研發能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形成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破解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困境,不斷激發創新動力,持續挖掘創新潛力,加快發展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二是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注重統籌協調和支持引導,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采取聯合建立研究開發平臺、技術轉移機構或技術創新聯盟等合作方式,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三是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圍繞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全力推進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建設,高標準建設技術成果轉化、公共技術服務、科技中介服務等載體建設,為科技創造創新搭建平臺。
(3)以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為任務,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要舉措。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促進新舊動能加速轉換。一是著力做好“三去”文章。全面鋪開“四評級一評價”工作,通過取締關閉、破產清算、兼并重組等方式,處置一批安全環保無保障、自我修復無能力的小化工企業,為優質企業發展騰出空間;有機結合城鎮化建設、棚戶區改造、保障性住房等多種措施,有效消化房地產庫存;引導企業積極對接資本市場,通過上市掛牌、發行債券、私募股權等方式,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企業杠桿率。二是持續降低企業成本。重點抓好“放管服”改革,繼續清理行政審批事項,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中介服務費用,實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提高政府審批效率,降低企業運行成本。三是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快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外環路網大框架下,重構城區路網框架,改造破損路,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統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健全完善水、污、電、熱、氣等市政公用設施,加強便民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綜合配套功能。
(4)以統籌城鄉一體發展為基礎,著力優化協調發展格局。以城鎮體系為載體,以基礎設施為支撐,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全力提升產業支撐力和城鎮承載力,形成全域城鎮化格局,持續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一是提升城市品質。注重路網優化,抓好園林綠化,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打造宜居宜業的濱河生態園林城市。二是打造特色城鎮。根據歷史傳承、自然風貌、交通區位、產業基礎等實際情況,明確城鎮定位,完善城鎮規劃,建設有活力有魅力的特色城鎮。堅持以產興城、產城融合,抓好陳莊鎮、鹽窩鎮2個全國重點鎮建設,支持陳莊鎮建設縣域副中心,構建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的產業體系,打造具有特色產業支撐的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名鎮。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抓牢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抓緊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抓實農業園區化、工廠化、品牌化建設,抓好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5)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重點,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抓住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推出一批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改革舉措,持續釋放經濟發展活力。一是創新投融資機制。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搭建投融資平臺,通過PPP、政府購買服務、發行債券等形式,多措并舉拓寬融資渠道,全力向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社會資本融措資金。二是創新產業發展引導機制。設立新舊動能轉換、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等發展扶持資金,通過制定政策、加大獎勵和扶持力度、投入引導資金等方式,引導企業和高科技人才加大創業創新力度。三是創新“放管服”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最大化地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使放權放到位,監管上水平,服務更精準。
參考文獻:
[1]吳長發.動能轉換初顯生機 轉型發展任重道遠——臨西縣新舊動能轉換調研報告[J].統計與管理,2017(11):101-102.
[2]國家行政學院課題組.把握經濟分化走勢 促進發展動力轉換[J].新重慶,2016(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