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杰 陸志良
【摘 要】本文以學校開展的校企共建一體化培養模式為例,介紹了構建質量體系的構建,重點闡述了五個質量監控點及其運行方式。
【關鍵詞】校企共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監控;構建
中圖分類號: J524-4;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8-022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8.105
【Abstract】Tak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system,and expounds five quality monitoring points and their operation modes.
【Key word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Monitoring;Construction
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中明確提出了建設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要求,各職業院校都在實施“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目的是通過自我診改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維持教學質量持續提升的基本保障,也是將各項教學行為納入規范管理的有效手段。
建立質量保障體系是將教診改工作落到實處的具體舉措,是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中職學校要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措施,要建立基于校全共建背景下的內外雙系統質量保障體系,同時也將教學診斷與改進納入保障體系中,形成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
1 構建校企共建形成一體化培養模式
我校從2001年起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先后在機械、模具、數控等七個專業實施,打造“六共”教育范式。一是通過調研,校企雙方一起制定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二是根據企業及行業技術、技能要求,將知識、技能、學習方式、組織形式、訓練工具等轉化為專業課程,共同形成校本課程及講義。三是根據專業課程需要,梳理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訓內容,根據需要,在學校和企業內共建建設理論教室和實訓基地。四是根據課程需要,校企雙方共同配置基礎課程、專業課、專業實訓課程教師。其中理論課、基礎課以學校為主,實訓技能課程以企業為主。五是根據學校側重基礎理論、企業側重專業實踐課程的原則,根據具體協議和制度,校企雙方共同實施教育。六是將學生考評體系分成考核和評價兩部分。考核根據需要,由平時考核與階段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得出較為客觀的成績;評價是由企業教師、學校教師、班主任、組織師傅等多方成員在對學員產生較為主觀的評價,最終按1:1得到總成績。
2 構建校企共建模式下質量保障體系
有了校企共建一體化辦學機制,形成校內外質量保障體系成為可以。學校每年組織教師開展“三訪問”(訪問企業、訪問校友、訪問家長),“三找”(找專業相關與國際接軌的企業、找專業標準、找資格證書)活動,了解主要崗位和崗位群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邀請職教專家不定期舉行教學任務分析會,明確每個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其他要求。
2.1 形成校內、校外雙系統質量控制體系
學校成立以質量控制與督導室為職能部門的質量控制管理機構,構建“雙系統”質量保障體系。即為:(1)校內系統:以質量控制委員會為決策機構,校質量控制與督導室為執行部門,成為校內的質量控制系統,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進行監控和評價。(2)校外系統:形成以職教教研員、合作企業、行業、家長、專業評估機構等組成的校外第三方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對人才培養中的培養規格、課程方案、課程實施和人才評估進行全方位監控與評價,成為校外的質量控制系統。
2.2 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實施內部質量監控
結合教診改工作,全面構建“五縱五橫一平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相應的規劃與實施標準,在此基礎上,有序、規范地建立質量監控體系。建立考核性診斷和質量報告制度,實現螺旋遞進,建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學校-部門-教研室三層面的質量分析報告、質量信息發布等制度,及時發現并反饋在實施、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制定學校質量分析與報告制度,明確質量報告的種類、發布頻次、內容、要求等;編制學校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向全校、全社會發布,接受全校師生、全社會對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監督。
2.3 多方協同參與實施外部質量控制
根據校企共建教學模式的特點,校企雙方共同參與教學,也為校企雙方共同參與質量控制提供了可能。通過合作,可以整合包括企業方在內的多方監控力量,以使質量監控更具全面性。此時,作為未來用人單位的企業方,對質量監控的積極性得到提供,同時話語權也得到顯著提高。通過協同,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企業、各教學點、教師、學生等都成為監控的主體。通過制度,發揮各自職能,承擔相應責任。
3 構建校企共建保障體系質量監控點
學校各專業都建有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員以本地區企業技術、管理專家為主,本地相關行業或協會的的相關領導、專家,與政府主管部門和學校相關專業人員共同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提供專業建設咨詢的同時,也成為監控的主體人員。監控內容集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元素,包括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課程資源、生源質量、過程管理、就業情況等。
3.1 監控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
專業設置主要是對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教學主要內容,也確定專業課程設置有總體方向,教學資源的配置;課程設置確定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要素。所以要將其作為質量監控的首要監控點,主要監控內容有:一是人才培養的專業意向和就業目標,包括崗位職業能力;二是進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職業分析,確定對應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技能;三是梳理對應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并將其課程化,制定實施方案;四是組織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審核課程方案,論證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學時分配等方面的科學性、合理性。
3.2 監控教育教學資源
校企共建體系正是利用企業本身特點,共同監控教育教學資源及其運行狀況。一是監控學校企業教學點的硬件資源,包括硬件設備、教育教學資源庫數量、形式及其使用狀況;二是監控雙師型團隊運行狀況。學校充分利用企業資源,組建校企人員共同參與的雙師型團隊建設;學校教師主要負責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企業技術人員負責專業課和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三是監控校企雙方共同開發的教材資源,是否滿足專業教育需要。
3.3 監控生源質量
生源質量是專業建設水平的直接體現,也是課程方案能否順利實施的決定因素,對生源質量監控也是一個重要的監控點。監控生源質量主要內容包含:一是監控入學學生的中考成績分布情況,要考慮入學學生在整體生生源中的占比,整體中考成績分布等綜合因素;二是通過新生素質調研專項工作,了解全體新生入學動機、入學預期、入學感受等多方面信息,及時把握新生動態;三是通過專項心理測試,了解新生心理狀況,及時與學工部門協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
3.4 監控教學運行情況
教學運行情況是質量監控的主要內容,也是質量監控常態的重要抓手。包括教育教學運行整體過程,如師資與管理人員的配備、各項規章制度、課程方案、課程標準、考試考核方案、學生評價標準、考試試卷與題庫建設、考試成績管理、授課計劃及執行情況、實訓實習方案、實訓實習記錄、課堂評估、學生評教、日常課堂情況、考試與監考、學生社團活動與管理、學生外出管理教育教學日常運行常態。
3.5 監控畢業生崗位情況
畢業生就業情況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重點要素之一。為此,學校每年組織畢業生工作現狀調研,一般連續跟蹤調研三年,形成可靠數據,為專業設置、專業調整等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時,作為補充,我們也會不定期對三年以上的畢業生進行抽樣調研,及時發現優秀畢業生,一是邀請優秀畢業生返校為在校學生做講座,有效激勵在校學生;二是進行個案研究,編制優秀畢業生集。
【參考文獻】
[1]周峻.《診斷與改進:質量自我提升的不竭動力》《中國教育報》,2016.05.24(07).
[2]周新源.《“雙元制”本土化的太倉實踐》《中國教育報》,2018.01.09(10).
[3]王欣,吳書安,夏曉青《校企合作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14(2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