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潔
【摘要】本文論述利用有效作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方法,提出常規教學類作業、單元專題類作業、實踐性作業、課外閱讀作業等四種作業類型。
【關鍵詞】語文素養 作業設計 常規教學類作業
單元專題類作業 實踐性作業 課外閱讀作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044-02
作業是語文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能力,消化和鞏固課程內容的有效手段。作業設計要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積極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律,從而對文本能夠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在日常語文教學中,筆者在作業設計領域進行了一些探索,努力讓作業設計成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高的有力支撐。
一、針對常規教學類作業的探索
(一)設計拓展性作業,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教師要突破傳統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只是識別生字、朗讀課文的做法,應根據作者所處的歷史階段,以及課文內容反映的時代背景、人物形象特征等設計拓展性作業。比如,在教學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前,可以設計如下作業:請你聯系作品歷史背景深入思考標題這句話是誰說的,他為什么要說出這句話,他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樣的拓展性作業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主動查閱資料,了解時代背景、主人公的生平事跡等。課前設計拓展性作業能使學生漸進式地理解課文內容、拓寬思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設計探究性作業,深化課堂教學內容
為了深化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設計探究性作業:一是課文內容,二是學科知識。在教《中彩那天》一文時,筆者設計了一道作業,即讓學生想象:“庫伯先生派人將汽車開走時,全家人晚餐時圍坐在一起,會發生什么?”在教學《西門豹》后,要求學生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從編劇到排練、表演全部是自主完成。劇情取舍的討論、排練中的研磨、人物性格表情的刻畫就是學生深化課文內容理解的過程。“想象”“行為”等拓展式作業設計是課本內容的升華。
(三)設計延伸性作業,培養綜合能力
在課堂上學習了課文,解決了學習的重難點,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還應該引導學生在課后閱讀更多資料、做一些延伸,使閱讀方法得以運用于課后閱讀中,同時鞏固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根據不同文體,我們要用不同的方式延展課文內容,例如:縮寫課文,為課文編寫結尾;運用實物實地考察法、文獻資料查閱法和合理想象法寫科技小論文或考察報告,如根據“大自然的指南針”“黃河水質的變化”等單元內容,讓學生寫相關的科普小論文或調查報告;寫簡單的新聞報道,如為“迷你世界杯”擬寫一篇新聞報道;讓學生根據理解,將關鍵內容用圖畫畫下來,如學完《蟋蟀的住宅》后畫出蟋蟀住宅設計圖,為《爬山虎的腳》一文畫插圖,把對詩句的理解畫成一幅幅圖畫等。延伸性作業既能有效反映學生對課本內容的個性化理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
(四)設計活動性作業,提高作業興趣
要想學好語文知識就必須長期積累。為了不使積累成為學生的作業負擔,筆者嘗試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愛上寫作業:平時,讓學生以課本為主,以課外讀物為輔,摘抄一些名句、古詩、好詞佳句等;舉行古詩詞背誦、趣味閱讀、成語故事比賽等活動,以興趣為抓手,讓學生積累知識;讓學生將所見、所思、所讀、所感,寫成心得、記成日記或編成故事等。教師設計的活動性作業越是豐富多彩,就越能讓學生在練筆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
二、發揮單元專題類作業的重要作用
現代教育理念的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字詞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狹義的語文”,而是把培養“人”作為現代教育理念的最高目標和終極目標。囿于課文本身的作業設計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通過課文教學,引導學生將人與自然、社會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成為有較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大自然的啟示”主題單元時,筆者結合學科教學,從學生的社會生活視角設計問題,請學生做一些調查,搜集大量資料,關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了解、發現中找到有益的啟示。學生在這一調查過程中了解了許多與自然相關的知識,加深了對課文內涵的理解,隨后寫出的調查報告也很有新意。在學習三年級“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單元時,筆者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搜集中華傳統文化的各類知識,并在隨后的單元大作文作業中將整理的資料寫成習作,編撰成習作集。這些開放性的單元專題類作業,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個人與自然、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學習能力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落實實踐性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為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在實踐操作中要落實好課堂教學之后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鞏固知識,擴大視野,開拓思維,提高能力。
(一)辦專題手抄報
課改強調大語文觀,重視培養學生查找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這些資料可以從課文中選取,如古詩集錦、散文游記、人物敘事、科普說明等;也可以從現實中采集,如節日風俗、旅游見聞、家庭生活、校園活動、親朋聚會等;還可以來自第三方平臺,如網絡信息、電影電視、書報雜志等,形式不拘,可用圖畫或文字,但必須手寫、手繪。例如,本學期學生辦的專題手抄報有《科技的變化真大》《家鄉印象》等。通過辦專題手抄報的形式,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而且養成了勤動筆勤練筆的好習慣。
(二)開展故事會、知識小講座等活動
我們定期舉辦班級故事會,讓學生將搜集到的有趣的故事講給同學聽,每期評選出最佳故事。同時,利用晨會時間,定期輪流舉辦“知識小講堂”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長期堅持開展這樣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和信息搜集能力,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開辯論會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對此,筆者會利用一定時間,以小組辯論會或討論會的形式讓學生辯論、討論、商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小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寫閱讀卡片
學生平時結合課文學習和教師推薦,讀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為了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筆者堅持讓學生寫閱讀卡片,記錄優秀片段、好詞佳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鑒賞和運用能力。
四、將課外閱讀作業做扎實
語文成績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外閱讀量。認真開展課外閱讀既能夠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又能夠激發學生對人文科學的強烈興趣。因此,筆者長期堅持將課外閱讀作業做扎實,擴大學生的知識量。如學了課文《巨人的花園》,推薦學生閱讀王爾德童話;學了《蟋蟀的住宅》,推薦學生閱讀《昆蟲記》;學了《媽媽的賬單》,引導學生閱讀《愛的教育》;學了《最后一頭戰象》,引導學生閱讀《沈石溪作品選》……在假期,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目,或鼓勵學生利用班級群相互推薦自己閱讀的佳作。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教學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補充,它使課內知識得以遷移,閱讀能力得以提高,應該受到師生的重視。
總而言之,有效作業的設計應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