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韻怡
[摘要]白局是南京的一種地方曲藝,是南京方言精髓的體現,是南京人民現實生活圖景的真實再現。白局新聞腔曲段是白局較早也是較為重要的一個題材腔調,是白局重要的構成部分,對研究南京地區的歷史文化及民風民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遺憾的是,至今對該腔卻鮮有單獨研究。本文通過扎實的田野調查,獲得白局新聞腔的相關音頻、視頻、圖片、曲譜等一手資料,重點考察白局新聞腔的起源、藝術特征與文化價值。
[關鍵詞]白局;新聞腔;曲藝;傳承
白局是南京本土瀕臨滅絕的一種曲藝藝術,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植根于南京本土的民間曲藝,其曲調歷史悠久,依靠藝人世代口口相傳而得以保存,因此還保留著明清兩代、秦淮兩岸民間俗曲的古樸色彩,為我們研究明清俗曲和說唱音樂形式的發展提供了一份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
白局新聞腔是對以新聞為題材的白局唱段的統稱,這些唱段體現了民間詞曲合轍押韻的巧妙構思,它們在當時發揮著新聞傳播的作用。而在今日,由于在其曲目的內容中記錄了大量的時事要聞及人們的生活動態,形象貼切地再現了當時南京人民的現實生活圖景,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這無疑對南京近代歷史文化、民俗民風的發展研究都具有無法替代的寶貴價值。
白局新聞腔中唱詞十分精悍,保留了大量的方言俚語,在針砭時弊的同時不乏幽默,是南京方言的精髓所在。這對研究南京方言土語也有著極大的價值。
另外,白局新聞腔所使用的曲牌起源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明清俗曲、揚州清曲的影響。馮光鈺在《曲藝音樂的傳播》中指出:
“揚州清曲通過藝人的巡演,對長江流域各地的牌子曲類曲種都產生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首當其沖就是南京白局。”且白局新聞腔的專用曲牌[數板]就是由揚州清曲中的[南京調]發展演變而來。這樣,新聞腔對明清俗曲、揚州清曲的藝術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白局新聞腔的起源
“唱新聞”是白局的一大特色,久而久之,這類以新聞為題材的白局被歸納為“新聞腔”,如此題材的曲段多使用半唱半說的數唱音樂來表現。這些唱段行腔自如且風趣幽默,雖缺乏纏綿委婉的抒情之感,卻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社會上發生的重要事件、時事新聞。
在對白局老藝人黃玲玲的采訪中,她向筆者詳細講述了白局的發展歷程。白局最初流行于云錦工人當中,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土語說唱身邊發生的新聞故事。由于云錦工人們能在新聞發生的第一時間,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將其編成白局唱段,且一經演唱能夠迅速在工人當中流傳開來,所以用白局“唱新聞”具有時效性強、傳播快、通俗易懂的優點。
在當時媒體匱乏、報業不發達的情況下,白局在人們的生活中實際充當了廣播宣傳的角色。另外,新聞題材的白局不光能夠快捷敏感地反映事實,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扮演著下層勞動人民反抗壓榨、爭取自由的斗爭武器。這些唱段尖銳辛辣地諷刺著現實生活,控訴老板的苛刻,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因此,通過白局唱新聞的方式很快就在工人當中流行起來,
“唱新聞”也就成了白局最初產生時的主要功能。以下是新聞唱段之一的《倒文德橋》唱詞節選:
引子:(光緒三十一年上,南京城出了新聞事一樁。/要問什么事?夫子廟西里轟東倒呀倒欄桿。)/五月是端陽,夫子廟河中玩龍船(音床)。/今天我們早點吃中飯。吃過中飯夫子廟去看龍船。/要問吃的哪幾樣菜?報出來你們大家聽聽看看。/茭兒菜炒五毒,蒜頭兒燒黃鱔。/黃魚湯拌片兒粉,油黃咸鴨蛋。/火腿粽子蘸洋糖。/雞絲打蛋湯,外加麻油生姜。/……多年的木頭欄桿,基本已腐爛。/來的人多分量重,經不住人擠扛。/忽然,叭叉一聲響,恨不得長翅膀。/有人掉下秦淮河,就像鴨子一樣。/……這刻河里淹死人,外邊消息胡亂講。/城南傳到城北,城北又傳到城南。/……常說神鬼怕三靜,一靜就平安。
該段唱詞向我們生動再現了光緒三十一年端午節市民爭看賽龍舟,擠斷夫子廟文德橋,溺斃數十人的慘劇。我們從唱詞中不僅能夠知曉當時事件發生的前后經過,同時也能了解到光緒年間,南京的節日風俗與飲食習慣。
二、白局新聞腔的主要曲牌曲目
在白局中,流傳至今最為著名的新聞段除了“兩倒一搶”——《倒文德橋》《倒城墻》《搶官米》外,還有《機房苦》《火燒小東門》《觀燈》《打議員》《三打橫溪橋》等。
在曲牌的運用方面,新聞腔的曲目幾乎全部是由曲牌[數板](又稱“數落”或“滾落”)來表現,[數板]幾乎成為了新聞段子的專用曲牌。關于[數板],史料有記載,白局老藝人張元發曾道“白局以[南京調]為古腔本調,此調又稱[數板],[南京調]系外路人對南京白局曲牌[數板]的稱謂?!睋F有資料證明,[南京調]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其《京舵子》《起字調》《馬頭調》《南京調》之類,傳自四方,間以效之,而魯斤、燕削,遷地不能為良矣。”據筆者查證,[南京調]是揚州清曲中的主要曲牌,雖名為“南京調”,但在南京本地,卻多稱其為[數板],又因為其多用于唱新聞,所以有的老藝人也稱[數板]為“新聞腔”。白局老藝人徐春華曾對此進行解釋:“在白局流傳過程中,由于曾受到揚州清曲的影響,一些曲牌曲調均是揚州清曲未經改革的舊調?!?/p>
曲牌[數板]為五聲調式,結構呈開放性的上下兩句,上句落徵,下句落商。在句與句之間有著短小的過門。演唱者可根據唱詞的多寡來決定句子的長短,也可將較長的句子分成若干短句進行演唱。雖然主要旋律只有兩句,但由于句子沒有收束,曲牌無終止,因此可以反復唱下去。當演唱者欲結束唱段時,只需在下旬的位置接[銀紐絲]的尾句結束即可,因此用[數板]演唱的新聞段曲目內部旋律短小活潑、變化自由。雖然其結構較為簡單,但這一點恰恰符合了“唱新聞”通俗易懂、簡單易學的要求和特點。現以《全國大解放》為例。
三、白局新聞唱段的藝術特色
白局新聞唱段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使用南京方言演唱、念白,具有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它本身也是一種語言藝術。endprint
從表演形式來看,白局新聞段與其他唱段無太大分別,演員中間擺一張四仙桌,桌上放花朵,燃沉香。據老藝人黃玲玲所說,早期演唱時伴奏樂器有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笛、簫、笙等。有時僅以二胡伴奏,以檀板、皮鼓及筷碟酒杯擊節。但現今的新聞白局伴奏樂隊多采用二胡、中阮、琵琶、小三弦各一,演唱者則自擊板鼓盤碟,形式簡潔大方。
從唱詞及曲調來看,半說半唱在新聞腔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一字一韻、節奏緊湊,有的片段直接變為一定節奏下的賓白,它淳樸、明快,說唱結合,唱詞通俗易懂,過耳難忘,所以才能在群眾當中廣泛流傳。
在唱詞方面新聞腔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排比句,尤其是在演唱者陳述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時,排比句可以直接明了地讓觀眾理解感受曲目中的內容。例如《倒文德橋》中,當介紹端午節百姓家中的飯菜時,均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結合說唱的曲調用較快的速度演唱,這樣,不但使唱段極富有生活趣味,同時也使聽眾感受到菜色的豐富。
新聞腔白局的唱詞受曲牌格律的制約,主要以七字句或十字句為主,但也有三字句、五字句相混的詞格。唱詞每段都需一韻到底,講究合轍押韻。如有篇幅較長的唱段,也可中間換韻。
它的音樂曲調主要來源于南京周邊的地方小調,也有一些曲調來自于明清秦淮沿岸的俗曲曲牌,它的曲藝類型屬于曲牌聯綴體,也就是將不同風格的曲牌通過聯章來表現相對完整的故事。白局曲牌也借鑒吸取了我國其他地方戲曲、曲藝的音樂元素,經過加工,形成了富有獨特個性的音樂結構體系。
從白局新聞腔的主要思想及內容上看,它能夠較為真實、貼切地反映現實生活狀態。其內容取材廣泛,有唱民間傳說故事的,如《賣油郎獨占花魁》;有介紹金陵景色的,如《秦淮游》《金陵遍地景》;有反映民間生活的,如《小寡婦上墳》《采蘆蒿》;有反映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如《機房苦》;有贊揚新時代生活風貌的,如《告別小平房》。
除了反映現實生活外,白局新聞腔中也有一些古典曲目。這些曲目大多借鑒了其他曲藝或彈詞的音樂形態及元素,通過消化融合,產生了自己的語言。雖然白局與江南其他地區曲藝藝術相比,略微欠缺一些含蓄、典雅、工整之感,但那些樸實的俚語及明快的伴奏,賦予白局極強的生活氣息,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勞動人民的幽默與智慧。
另外,在白局新聞腔的唱段中,演唱者多是以第三人稱的口吻,將音樂與方言相結合,相對客觀地表現一個情節完整的故事。偶爾,為了凸顯新聞人物的鮮明性格,藝人們也會模仿當事人的語氣和情緒,從第一人稱的角度演唱。
四、結語
當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尚且單調、科學技術尚欠發達時,白局曾經是最貼近南京民眾生活的藝術形式。它與其他曲藝藝術相互融合、相互交織、共同發展,為南京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搭建了一個樸實而獨特的精神世界。然而,如今白局卻風光不再,瀕臨滅絕。這不能不說是南京傳統民間藝術的遺憾和悲哀。
因此,本文所表達的不僅是對白局這一民間曲藝藝術以及新聞腔的認知與了解,同時也希望喚起讀者內心的共鳴,重視地方傳統文化的發展,使它們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得以保存、延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