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途+覃穎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及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小學教學管理顯得愈加重要。文章主要針對小學教學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教學管理;以人為本;心理健康
一、引言
“以人為本”是指在教師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核心,使學生通過與教學管理人員充分地接觸與交流,激勵學生完成對自己潛能的開發與利用,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如何去關懷照顧別人,如何尊重別人,做到友愛和善,從而促進個人成長。
二、“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管理內涵
“以人為本”深刻體現了社會或者學校對于個人或者學生的充分尊重,對于個人所處主體地位的肯定,在生存與發展的同時,讓個人樹立起獨立的意識,享受自己的合理權利,但也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耙匀藶楸尽苯逃虒W理念的提出,就是以學生的發展與教師工作的進行為主體,加上合理的制度以及領導的正確引導與管理,可以有效地激發教師與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而使教學工作取得進步。
學校的管理層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采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進行管理,建立健全各種制度來使學生與教師獲得創新發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消極的教學狀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使教學質量能夠得到提升,效率得到提高。
“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發揮人民當家作主的作用。學校管理系統本身是一個復雜系統的組合體。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就是要求學校領導能夠時時刻刻反思自己的行為與做法,要站在學生與教師的角度來思考與解決各種問題,要經常召集教師與學生家長會,聽從他們內心的各種問題與想法,對于各方提出的改進建議要積極聽取與采納。
三、傳統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學領導提前擬定好教學方案,教師在給學生上課的過程中,只需要根據方案去執行就可以完成教學工作,很少有其他的變動。在這種模式的影響下,對教學工作質量的評定只需要依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校領導的評價來完成。在整個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很少有機會進行變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使得教師很少能做到創新能力的發揮。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學習也不積極,學生不能得到全面發展,個性得不到充分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對于學生其他的方面很少關注,如果學生出現不符合好好學習的行為,就會采取措施讓學生及時回到學習的正軌上來。在這種背景下,教師不能自主發揮能力教育學生,使學生從心理上真正接受教師,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抑制。
在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的熏陶下,提高的只是學生的成績,而且學生的成績還可能出現下滑的現象,并不能讓學生產生熱愛學習的情感,培養的只是學生單方面的理論知識,不能從全面發展的角度使學生得到全方位提高,對于學生的體育、音樂、美術、思想道德等素養的培養不重視,往往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對于學生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四、小學教學模式中對“以人為本”的應用
就小學管理層領導來說,首先要轉變自己的觀點,拋棄先前把學習放在首位的觀點,全方位考慮學生的成長問題,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科學管理以及學生發展等觀念給予重視,對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制度進行完善,對過去錯誤的思想進行轉變,對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進行調動,使得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能得到最大的提高。
對于優秀教師的培養,不能只從規范學校規章制度出發,在激勵方面也應該有所補充,讓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提高教學水平。教師是教學工作的執行者,直接體現了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教師的教學水平越高,對學生的成長越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果教師僅僅因為教授學生知識而制約他們其他方面的發展,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不利因素。因此,學校對教師的職業發展也應該重視起來,給教師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使教師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之中。
對于小學生而言,應該在情感上對他們給予關懷。小學生的年紀雖然還小,但對于自身情感的敏感度卻遠大于成人。所教師在教學中,要對這一點特別注意,做到真正地關心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分信任教師。小學生的心理還不太成熟,還處于一個愛幻想的階段,想法比較豐富。因此,教師對于小學生的一些做法要給予理解,并且要注重他們本身的情感需求,切記不能用比較強硬的態度去對待他們,以免傷害他們的心靈。
在面對比較調皮的學生時,要及時從積極的一面去開導感化他們,讓小學生受到教育的同時又能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對這類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把學習成績作為教育他們的基礎,更不能用輕視的眼光去面對一些學習成績并不太優秀的學生,而應該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作為首要工作,教學工作的核心就是學生,學生也是一個學校工作的基礎,注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尤其要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給予重視。因為小學生正處于對人生、對學校、對家人的觀念形成時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對于困難的克服能力也較差,所以對于學生的心理狀況必須重視起來。
五、結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校存在過很多問題,制約了教師教學能力的發揮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應試觀念在家長、教師大腦中的根深蒂固,一味讓學生追求高分,實際是偏離了以學生主體,把社會發展的需求放在腦后的錯誤做法。教學方法的落后,思想上沒有采取開放的態度,忽視了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成了考試機器。但社會的進步以及“以人為本”觀念的提出,對于解放教師的思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重大的進步,也在無形中引導著學生的社會榮辱觀、人生價值觀的正確確立。能夠培養出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也能讓教師在工作中感到快樂。當教師和學生身處在良好的工作和學習氛圍中時,才能夠激發本身的熱情,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獲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嬌娜.對小學教學管理中“以人為本”新模式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8):156.
[2]佟賀.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
[3]匡茜.“以人為本”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管理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4]施建剛.對小學教學管理中如何貫徹“以人為本”方針的研究[J].才智,2008(19):75.
[5]鄭麗紅.初中思想品德課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
[6]趙駿.小學生科學素養測評工具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