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與區域產業動態適應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從高職院校與區域產業動態適應的專業結構調整、與區域產業動態適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區域產業需求動態適應的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區域產業? 動態適應? 專業建設? 專業結構? 人才培養方案? 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C-0087-02
對于與區域經濟結合緊密的高等職業教育而言,區域產業的發展情況對其專業建設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從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課程設置這三個層面出發,探討高職院校如何進行與區域產業動態適應的專業建設。
一、與區域產業動態適應的專業結構調整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在專業結構上都會有各自的側重點。而且作為和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職業教育,會根據區域產業的發展情況并結合學校的實際來確定重點發展的專業群。具體而言,高職院校重點發展的專業群即優勢專業群,和學校的其他專業群之間是何種關系,是和諧相處還是互相爭斗,這體現著學校的管理方式,也反映出學校文化的積淀。顯而易見,各專業群之間和諧相處為最佳狀態,但在高職院校中要實現這種狀態有較大難度,需要在各專業群的資源配置之間把握好度,以確保它們的和諧發展。理清高職院校各專業群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對專業結構的調整有更清晰的認識。
在專業結構的調整中,首先需要對各專業群所對應的產業進行分析,具體了解這些產業在區域中所處的地位。例如制造類專業群所對應的制造產業,在本地區是屬于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還是逐漸衰退的產業?這些都是在產業分析中需要明確的。因為對于不同的地區,在產業的發展上都會各有側重,國家新興的那些產業也許在很多地區并不適宜發展,因此結合所處區域進行產業分析是必要的。其次,在確定專業群所對應產業在本地區的地位后,需要對這些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解,這可以將高職教育對產業發展的追逐被動狀態逐漸轉變為主動適應的狀態。
專業結構與產業動態適應主要有三個要點:其一,對于支柱性產業,可結合學校的實際發展情況納入重點專業群,并根據專業群的覆蓋面,適當設置新的專業方向,以拓寬專業的覆蓋面,滿足支柱產業對多樣性人才的需求。其二,對于新興產業可大力發展,并根據專業本身的情況確定是否新增專業,或者對原專業按照新產業的發展要求進行改造。其三,對于逐漸衰退的產業,無論對應的專業是否為學校曾經的重點專業,都要對這些專業進行調整,為這些專業尋求新的增長點。若是實在無法轉型的專業,則應果斷撤銷。不能在這些產業沒落之時才調整專業,否則會讓這些專業的學生就業成為困難。
二、與區域產業動態適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產業的動態適應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準確,以區域產業(行業)的人才需求為依據。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而區域層面對人才的需求調查報告應由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政府部門可整合多方資源,為人才供需報告提供詳細的數據基礎,并做出預測。
在這方面可借鑒一些國家的經驗,比如新加坡政府每年都會參與到勞動力市場的人才供需調查中,并出具相應的統計報告供參考。而我國大多數區域未對人才供需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由此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中往往缺乏這類宏觀層面的調研報告作為參考。高職院校的大多數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更多地依賴于企業調研,結合企業調研的結果和合作企業的專家一起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這種形式會帶來一些局限。大多數專業會選擇合作密切的企業來進行調研,所采納的意見也限于部分專家的,可能會出現以偏概全的狀況。對于區域內重點企業的調研也是必需的,不應局限于接收學生最多的企業,其他相關企業的需求也可以納入其中。
在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應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入手。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等宏觀的方面,應在教育部最新頒布的高職院校專業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制定,并結合區域產業和行業的發展需求、專業調研結果和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優勢來確定。而課程體系中課程的設置、課程內容涵蓋哪些方面等微觀的問題,則可參考企業專家的意見。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課程體系的設計必須有明確的思路,且應具有前瞻性。
綜上所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產業的動態適應要點如下:其一,根據區域產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動態地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將人才培養目標具體化、細致化。其二,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思路應明確,且應具有前瞻性,以適應產業未來的發展需求。
三、與區域產業需求動態適應的專業課程設置
專業課程與產業、行業需求的動態適應,主要體現在應根據產業、行業新技術發展等的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動態調整,將新技術、產業發展新方向等融入其中。職業院校應對專業課程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應是相對穩定的,且可以隨著產業的發展而動態調整。在一些職業院校,一些專業理論課程并未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教授僅限于教材而無其他的拓展。而教材從寫作到出版的周期性,會導致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如果對教材沒有加工和取舍,就會導致學生學習到的是相對滯后的內容。于是一些職業院校會在教師選擇教材時做出要求,選擇的教材應是五年內出版的教材,即使這樣也難以避免教材中一些內容相對滯后的情形。同樣,照本宣科的情形在職業院校中照樣存在,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制定專業課程標準是首要的,在制定這門課程的標準后,每年還需根據產業、行業的發展變化對課程內容進行充實,以保證學生能學習到跟上時代的課程內容。而且,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對學生教授和新技術相關的知識,會引起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從而保證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
職業教育的區域性,同樣會在專業課程中體現出來。專業課程與產業行業需求的動態適應,可將產業行業的需求細化為企業的需求,在課程中反映出來。相同的專業課程,除了基礎知識以外,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學校其側重點都有可能不一樣,這也體現出職業教育區域性的特點。在校企合作中,除了企業為高職院校提供設備以外,還可開展更多層次的合作。例如可將更多方面放在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的共同開發上,這些方面僅依靠高職院校的教師是難以完成的。通過校企合作可發揮更大的作用,企業擁有直觀的資源,高職院校在和企業的合作中,可將企業的資源采集以后轉化為教學資源,將這樣的資源用于教學中將會讓職業教育更接地氣。而且,職業教育并非是低層次的教育,可以在服務區域經濟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高職院校也可幫助企業解決一些實際的技術問題。專業也可將企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轉化到課程內容中,一方面可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到企業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可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當高職院校的教師能幫助企業解決一些技術問題,進而高職院校培養出的學生也具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高職教育的吸引力就得以提高了。由此,專業課程與產業需求的動態適應,不僅僅體現在將新技術等融入課程內容中,也體現在將企業中的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付云.高職院校專業與區域產業動態適應的探討[J].機械職業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