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秋瓊
【摘要】本文論述現階段民辦高職院校教師職后培訓存在的問題,提出分項目分層次模塊化培訓,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需求,加大教師赴企業實踐的力度,加強職后培訓的組織和監管等對策,進一步提高民辦高職院校教師的雙師素質。
【關鍵詞】民辦? 高職院校? 職后培訓? 雙師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C-0092-02
教育發展的根本是教師。沒有好的師資,就沒有好的教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影響著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民辦高職院校要想在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獲得長足發展,則必須要有穩定而強大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而“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加強教師職后教育。《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加快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如何使民辦高職院校教師跟上時代的步伐,建立多渠道、全方位、開放、可持續發展的職后培訓機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職后培訓存在的問題
信息時代經濟迅猛發展,各行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趨旺盛,但在各類招聘會上卻頻現“企業無人可招、高職畢業生就業無門”的尷尬。原因之一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而其本質則是作為人才培養首要執行者的教師職后教育與行業發展、社會需求的脫節。民辦高職院校由于其體制的特殊性,在教師職后培訓的管理和資金投入方面對比公辦院校較為薄弱,在教師職后培訓的問題上更為突出。下面以廣西某民辦高職院校為例,分析當前民辦高職院校教師職后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一)校內培訓。當前教師職后校內培訓主要以講座培訓、“師帶徒”老教師指導新教師等活動為主。其中校內講座式培訓以新教師入職培訓、班主任培訓、專題講座等居多,此類講座能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簡單易行,即便是聘請校外專家開展講座,成本也能夠很好地把控。但此類“大鍋飯”式的培訓缺乏針對性,缺乏對教師培養的系統規劃安排,未能滿足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需求,教師處于被動培訓的狀態,且有限的校內資源限制了對某些新理念新技術的認識,導致培訓效果不佳。“師帶徒”類型的指導活動出發點很好,但由于監管不力,往往流于形式,既增加了老教師的工作負擔,新老師又沒得到實質性的指導與提升。
(二)校外培訓。校外培訓分為專業培訓、繼續教育培訓、企業實踐培訓等三大塊。專業培訓以各級教學技術培訓和專業技術培訓為主。此類培訓經費有保障,培訓內容專一,對教師幫助較大,但通常培訓名額有限,部分學校更是把此類培訓與職務晉升和職稱評聘掛鉤,僧多粥少使得培訓名額的爭奪戰日趨激烈,普通教師難以參與,培訓覆蓋面更窄。繼續教育培訓則以在職繼續教育為主,培訓內容專業性強,對教師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但民辦高職院校由于資金投入的限制,通常缺乏對此類培訓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制度上的傾斜,使得教師工作和經濟負擔較大,極大地降低了教師的參與意愿。教師企業實踐培訓能夠很好地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讓教師在技術、思想上與行業、企業、社會需求接軌,但由于缺乏健全的保障制度和考評機制,導致此類培訓成為“走過場”,背離培訓的初衷。
(三)考證培訓。考證培訓能夠強化教師的專業理論和實操水平,但部分教師為了考試而考試,對整個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考核流于形式,培訓結果僅局限于一紙證書,能力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二、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職后培訓的對策
高職教育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崗位輸送人才的重要任務,這要求高職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有將二者融會貫通到實踐教學中的“雙師”能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對教師隊伍的職后培訓,探索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高效化的培訓體系,使教師能夠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進而提高教師的職教素質。
(一)分項目分層次模塊化培訓,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需求。根據高職教育教學特點,將培訓內容分為教育教學技能、專業技能、學歷學位提升、科研創新等模塊,其中教育教學技能模塊包含校際交流的內容,專業技能模塊包含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的內容。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每個模塊設置基礎、強化、提升三個級別,每個級別設置不同課程,可通過講座、觀摩、網絡平臺、參與實踐、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每個級別的培訓內容根據專業和學校發展需求不斷補充完善,形成逐級提高的可持續發展培訓體系。例如,教育教學技能分為基礎級、強化級和提升級,基礎級教育教學技能包括基本的備課、教案書寫、課堂管理、課堂教學等,強化級教育教學技能包括針對一個課程內容的教學設計、課堂設計、微課設計制作等,提升級教學技能包括針對一門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翻轉課堂制作等。
民辦高職院校教師來源廣泛,根據其學歷、經驗不同,對新入職教師可簡單分為高校畢業生、企業單位人員、純教師人員等三種類型。高校畢業生剛走上工作崗位,新的征程新的開始,所有培訓課程均從基礎開始。企業單位人員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教育教學能力絕大部分為零基礎,初始培訓課程應選擇基礎級教育教學技能課程,根據情況搭配選擇其他模塊層次的課程。純教師型人員則根據職稱級別和教齡選擇對應級別的培訓課程。學校要引導教師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協助教師量身定制培訓方案,并在全員范圍內分項目分層次遞進式推進培訓。這樣既擴大了職后培訓的空間,又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需求,促進教師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加大教師赴企業實踐的力度,實現雙贏。一切真知來源于實踐,企業實踐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加強教師職后培訓中赴企業實踐的力度,將企業實踐融入專業技術模塊的每一個環節。按照“專業對口、崗位對應”的原則,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師企業實踐方案,明確實踐任務。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技術研發等,不斷改變自身的知識架構,提高專業技能;鼓勵教師將企業項目、生產環境帶入校園、帶進課堂,內化知識,促進產教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與市場接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民辦高職院校由于其民辦體制,辦學經費來源為非國家財政性經費,因此對成本把控較為嚴格,在教師職后培訓經費上低投入高回報是首選。教師走進企業,既增加了教師的工作經驗,擴大了外出學習的機會,了解了社會需求,提高了專業技能,又使學校降低了教師外出培訓成本,提高了師資水平,可謂雙贏。
(三)加強職后培訓的組織和監管,促產增效。加強對教師職后培訓的監督和管理,有利于增強培訓效果,促進培訓成果積極轉化到日常教育教學中。實行人人參與,人人過關制,以課程小組為單位組織研習,通過說課、教學設計、公開課等活動對培訓效果進行有針對性的評估。舉辦專業、二級學院、校級比賽,層層選拔優秀者,優先職務晉升和職稱評聘。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官方舉辦的各類競賽活動,如教育教學比賽、技術技能比賽、學生技能比賽等,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實行負責人責任制,層層設定監督與考評人員,監管與考評分開,人力資源部門從培訓過程到考評實行全程監控,防止徇私舞弊,層層落實,層層把關。
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職后培訓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性、常態化的工作。學校應從本校的實際出發,構建科學、完整、可持續發展的“雙師型”教師職后培訓體系;應予以政策傾斜,營造良好的教師職后培訓氛圍,激發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還應以制度的形式進行監督和管理,確保職后培訓的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謝強.餐飲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職后培訓模式探析[J].科教導刊,2014(9)
[2]董麗艷.關于高職院校教師職后“定制化”培訓的思考[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院報,2012(1)
[3]李燕芳.民辦高職教師職后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新余市民辦高職院校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3
[4]賈文勝,梁寧森.基于校企共同體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