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樂

【摘 要】本文論述了高校體育課改革、學生的互聯網使用、體育運動參與情況,闡明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的必要性,提出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觀、完善體育課程設置、開設網絡學習平臺、加強APP應用指導等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體育課? 課內外一體化?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C-0160-02
自教育部2002年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經過十余年的高校體育課改革研究,高校體育課有了一定改進,但是總體依然還是存在課時少、課外輔導困難、體育育人功能不突出的問題。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同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學生獲取信息更加簡單便利,高校課堂對互聯網的使用正在日趨增加,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針對體育課存在的問題,借助互聯網對高校體育課進行改革研究,以互聯網為媒介,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指導相互結合,提高大學生體育參與熱情,增加鍛煉時間,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通過市圖書館、校圖書館、中國知網、萬方、超星等數據庫搜索相關文獻,研讀教育論、體育學、體育社會學、高校體育課教程等書籍,整理資料,歸納分析,為研究提供參考。
(二)訪談法
對桂林7所高校的9位體育老師進行訪問,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講師1人,內容為各高校開展的體育課課改措施及相關疑問。
(三)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及專家訪問的基礎上,設計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在問卷設計與發放過程中,要注重對問卷效度和信度的檢驗,使問卷設計更為合理可靠,以滿足研究所需。
(四)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的問卷用Excel2010和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研究的需要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常規數理統計處理。
二、桂林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開展現狀
桂林各高校的體育課內外一體化形式各異,開展情況也不盡相同。通過調研得出,其中四所高校開設有課外活動社團,通過社團吸納上課學生,在社團安排指導老師,輔導學生課外的學習練習,實現課內外一體化學習。其他五所高校通過開展課外活動,以課外活動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目前沒有高校對學生課后參與體育活動指定相關指標及參與要求,只是學生根據喜好自主選擇。對于體育基礎薄弱的學生,針對性指導和幫助較少,學生的參與度也相對較低。
三、互聯網輔助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校體育課改革需要
智能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大學生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互聯網信息,隨時隨地在網上學習、社交以及娛樂。因此,將互聯網與體育課教學內容相結合,對高校體育課程的授課方式進行改革,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讓師生建立有效的聯系,形成體育鍛煉學習由教師引導,學生主導的學習模式,增強大學生體育運動技能,發掘體育運動潛能,激發大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好地利用閑暇時間參與體育活動。
(二)體育課后指導的需要
通過調查統計,目前多數高校體育課為一周2個學時,時長1.5小時,并且只在大一、大二兩個年級開設體育課。2個學時的學習及鍛煉對于學生掌握運動技巧,培養體育項目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將學生在課后的閑暇時間合理利用,增加體育鍛煉時長,通過互聯網拓展體育教學內容。根據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及要求,結合學生的自身基礎及愛好,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參加體育鍛煉,對于學生主動參加體育鍛煉、培養體育運動愛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讓學生從“要我動”轉變為“我要動”。在高校體育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對于大學生的課后體育指導已刻不容緩。
(三)大學生強健體魄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大學生精神層面的提升已有了巨大進步。然而王冬月、劉云等學者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的體質卻未見增強,卻有減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肥胖、近視、力量弱、耐力差、抗挫折能力弱等。高校體育課教學中,學生的健康是首要目標,通過互聯網對體育課一體化進行改革,加強大學生體育鍛煉,從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增強大學生體質,讓大學生能夠更加自信、健康、陽光地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四)培養終身體育的需要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一生都參加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終身體育的養成更多的是自主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高校體育課在互聯網的輔助下,開設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課程,從了解—入門—熟練—自主參與逐步發展,讓大學生能夠在體育課及體育老師的引導下,自主投入體育運動學習中,培養一項特長,以此為基礎在學習中達到運動遷移,實現“一專多能”,讓大學生更加愿意參加體育運動,激發體育鍛煉參與動機,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畢業走向社會后加入優勢運動項目的運動社交圈,長期堅持鍛煉,實現終身體育。
(五)體育育人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發掘互聯網輔助下體育課的育人功能,通過體育鍛煉,克服氣候、環境、身體不適,戰勝困難挫折,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體育賽場是無硝煙的“戰場”,通過體育課堂結合互聯網,關注我國健兒在各大賽事中的優異表現,促進大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培養大學生熱愛祖國、服務社會、奉獻國家的高尚情操。
四、互聯網輔助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觀
由于升學壓力,從小學到高中,很多學校都是將體育課作為可有可無的邊緣課程設置,致使學生不了解體育,認為體育課就是游戲、娛樂課,并且部分學校為了保障安全,取消了很多體育項目,錯誤的體育運動觀導致學生很少真正投入到體育練習當中。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首先要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觀念,體育不同于簡單的游戲,它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以身體和智力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活動。體育教師應結合網絡,使大學生認識到體育的真正價值,了解其重要性,進而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觀念,實現終身體育。
(二)完善體育課程設置
體育課程設置應緊跟國家教育改革及發展政策,深入研究領悟政策精神,切實把握高校體育發展正確動向,制定長期規劃,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完善體育課程建設。高校體育課是大學生增強體質、全面鍛煉和提升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體育鍛煉參與熱情。完善體育課程設置,要對過去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明晰體育課程改革目標,開展調研,找到并開設學生感興趣、愿參加的課程,合理利用學校已有場地設施,設置可行的、有吸引力的體育課程。
(三)開設網絡學習平臺
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可以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隨時重復學習,增加對體育課知識點的掌握,進而提高學習成效。當前,隨著MOOC教學、微課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的出現并不斷普及,高校體育教師及體育教研室可利用常用的社交工具QQ、微信、微博等開設學習平臺,結合體育課程任務及課堂發現的問題設置模塊,在學習視頻、理論指導、課外知識拓展等方面及時更新材料,整合團隊力量,保持平臺的吸引力。
(四)加強APP應用指導
教學活動設計及教學實施的過程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將APP應用于教學中,不是為了取代教師,而是為了輔助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轉變學習方式。現階段大量的APP應用開發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讓學生在使用APP 軟件時經常無從下手。因此,教師應根據課堂設計及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及重點,尋找適合教學及課后使用的APP應用輔助教學,應用軟件本身應具有簡單易懂,便于交流的功能。借助APP應用指導學生在課上及課后反復學習重點難點,及時上傳疑問與老師進行溝通,反饋課堂學習及課后練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改進技術動作,提高學習成效。
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高校體育課開展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提供了政策依據。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高校體育課開展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提供了工具便利。體育教師要把握契機,合理借助互聯網,不斷加強自身學習,結合學生的特點,實現對學生的線上、線下指導,培養學生的體育參與熱情。讓更多的學生離開電腦,走出宿舍,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在運動中磨煉意志,在運動中培養品質,通過大學的體育學習樹立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趙玉娟.拓展高校體育空間構建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10(6)
[2]張德福.高等教育重組與高校體育改革的對策[J].體育與科學,2000(6 )
[3]陳天霞.高校體育教學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改革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