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雯


【摘要】音樂課程的學生評價應充分體現(xiàn)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于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功能。文章針對音樂課程評價存在的“評價即考核”、過度應試教育等錯誤觀念和問題,強調評價應突出音樂實踐活動,承認并重視學生發(fā)展的個體差異,應強化音樂教學過程的日常形成性評價,改進傳統(tǒng)筆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
【關鍵詞】音樂課程;評價原則;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的學生評價應充分體現(xiàn)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于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評價即考核”等錯誤觀念根深蒂固,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力受到極大損害,音樂課程評價也偏離了初衷,傳統(tǒng)評價方式已不完全適應發(fā)展需要。因此,改革音樂評價方式迫在眉睫。筆者結合音樂教學實踐談談對中學音樂課程評價的幾點思考。
一、突出音樂學科特點,把握評價主要原則
音樂學科課程評價有其學科獨特性,應在遵循評價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突出針對性。
(一)音樂能力評價應突出音樂實踐活動
音樂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的音樂能力與水平只有在音樂活動中才能得到全面體現(xiàn)。音樂能力是一種綜合了人的知、情、意心理過程的能力,不能狹義化。針對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教師在音樂會、音樂比賽等實踐活動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來綜合考查學生的音樂素質,學生不感到緊張,樂于接受,并能達到科學評價的效果。例如,蘇少版八年級教材的內(nèi)容側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筆者在期中安排一次學生自主學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一至兩件中國民族樂器,以此作為平時檢測。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分工合作,收集文字、音響資料,制作PPT,設計語言,安排互動活動等,完全忘記了是在檢測。有的會帶上自己的樂器,實物解說,現(xiàn)場演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與人交往、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
(二)音樂教學評價必須承認學生發(fā)展的個體差異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具有不確定性,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音樂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師在評價時要承認和維護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學習音樂,為學生的學習和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造寬松環(huán)境。音樂欣賞時,筆者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動作、線條、圖形、色塊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尊重個人體驗,肯定不同表達方式。對有困難的學生降低評價標準,對優(yōu)秀的學生鼓勵他們挖掘潛力。同時,引導學生縱向比較,發(fā)現(xiàn)優(yōu)點,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
(三)音樂教學評價應保護和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
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過分強調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忽視學生個體的音樂體驗,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無法在學習中找到樂趣,甚至喪失自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是音樂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課堂上,筆者常常鼓勵學生,讓學生覺得自己能行,只要敢唱、敢想、敢說、敢動,就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同學的認可。如使用“你的方式很獨特”“你的想法有創(chuàng)意”等語言,或給予學生贊許的目光、微笑、點頭等肢體語言。這樣能讓學生得到教益,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階段性評價測試也應遵循這一點。
二、強化音樂教學過程,重視日常形成性評價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觀察、談話、提問、討論、演唱、演奏等方式,觀察評價學生學習時的情感、態(tài)度、方法、知識、技能等,從而完成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
(一)重點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式、知識與技能,這三者是音樂課程目標包含的三個維度。其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最核心的目標。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包括:“豐富情感的體驗,培養(yǎng)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培養(yǎng)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養(yǎng)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這在評價中尤為重要。如,蘇少版七年級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故鄉(xiāng)歌謠”,意在讓學生通過音樂體驗思鄉(xiāng)之情。思鄉(xiāng)是一種情感,又是一種文化。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打小沒離開過父母身邊,基本上體驗不到這種情感,所以在上這一課時,筆者將重點放在情感體驗上。第一步,選擇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配上班得瑞的《雨滴的回憶》,讓學生朗誦。在略帶憂傷的音樂中,一些多愁善感的女生眼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抹清亮。第二步,讓學生聆聽費翔的《故鄉(xiāng)的云》:“天邊飄過故鄉(xiāng)的云,她不停地向我召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學生會輕輕跟著哼唱,漸漸進入思鄉(xiāng)情節(jié)。后面學唱《念故鄉(xiāng)》一歌,在情感方面就沒有什么問題了。有的學生課后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鄉(xiāng)愁是一條漫漫求學路,我在這頭,父親的期盼在那頭”“秋天,鄉(xiāng)愁是山上層層的紅葉,只一抹淡淡的斜陽就沉醉了”等,筆者也為之感動。
(二)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音樂課程是以其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達成課程目標的。這是一個實踐活動,是每個學生參與的縱向過程。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評價也應如此。剛升入初中,學生基礎有高有低,有的連唱名、音名都不會,如何進行評價?教師可以進行過程評價,如采用行為觀察、學習日記、情景測驗和成長記錄袋等方式方法。筆者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一份“成長記錄袋”,忠實記錄該學生的音樂學習成長過程。“成長記錄袋”主要包括:音樂學習經(jīng)歷(課前資料搜集、制作音樂小報、節(jié)目單等)以及教師對其的客觀評價(歌唱能力、小小打擊樂的使用、綜合音樂素質和能力考查等)。成長記錄袋是一種重要的質性評價方法。
三、改進傳統(tǒng)筆試方法,完善終結性評價
因為筆試方法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就全盤否定其作用,是矯枉過正,因噎廢食,也是不可取、不現(xiàn)實的。音樂課的終結性評價離不開筆試,但必須改進傳統(tǒng)筆試方法。筆者結合科研項目做了以下改進。
(一)試卷重在檢驗學生掌握的音樂知識與技能endprint
“掌握音樂的基本要素、常見結構、體裁形式、風格流派”是蘇少版七年級音樂測試的基礎知識點之一。筆者在聽力部分安排了有別于傳統(tǒng)選擇題的兩大題型:聽辨樂器的音色,聽辨樂曲的演唱、演奏形式(見表1、表2)。此外,音樂基本技能方面也安排了識讀樂譜題,但是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識讀樂譜,即聽音樂選擇與樂曲名相對應的譜例。
(二)試卷兼顧難易,能檢測出學生的真實水平
筆試試卷要統(tǒng)籌考慮:一是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考出及格分以上,學生整體上能取得良好和及格水平;二是要有一點比較難、極難的題目,這樣便于優(yōu)秀學生作答,激發(fā)求知欲,避免其滋生驕傲自滿情緒;三是要有一定的常識性、基礎性題目,這樣只要認真上課就能作答,保持基本面的分數(shù)。為此,備選題目要分為極難、難、中、易、極易等五類,再進行排列組合,評估學生作答情況,出一份比較滿意的試卷。例如,前文所說的聽辨樂器的音色,前五個片段和后五個片段難易程度不同;聽辨題從第一大題到第四大題的難度也是逐漸增加的;填空題中,說出漢語民歌三大類、京劇的唱腔和四大名旦以及絲竹樂器的分類,都需要學生在平時的音樂課上能夠吃透知識點,對相關音樂文化有所積累才能作答,這樣才能使優(yōu)秀學生通過考試脫穎而出。
(三)將學生自評與他評作為終結性評價的有益補充
不能單純地采取教師出題學生考的評價方式,可以增加學生在終結性評價中與教師互動及共同參與的內(nèi)容,多渠道評價學生的發(fā)展。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如,期末唱歌與器樂評價中,可以舉辦班級音樂會,讓每一位學生表現(xiàn)音樂特長,吹、拉、彈、唱皆可,力求生動活潑。教師提出評價標準:自信自然——端莊大方,大聲唱、奏,不扭怩作態(tài);給人以美感——完整自如,情緒飽滿,有表現(xiàn)力,有感情;學習態(tài)度——認真準備,按時完成; 技術水平——音準、節(jié)奏準確,唱、奏技法正確。學生根據(jù)要素表演,根據(jù)要求評價,使學生對相應技能與要素有更準確的理解和掌握,自然而然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品位。學生在自評、他評中,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展示才華,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做到以音樂的審美活動形式提高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龍亞君.試論音樂教學評價[J].音樂創(chuàng)作,2009(01):144-146.
[2]鄭穎瓊.淺談音樂教學評價的方法及原則[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07):115,117.
[3]鄺嘉.淺談高校音樂教學評價的類型與內(nèi)容[J].教育教學論壇,2014(20):149-1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