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智


【摘要】園林植物識別技術是園林、園藝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項目教學法是探索園林植物識別技術實踐教學新的教學模式之一。結果表明,運用項目教學法既能擴大知識的適用范圍,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又能適應培養“能思考、會實戰”人才的具體要求,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園林植物識別技術課程;應用
一、引言
園林植物識別技術是一門集藝術、文化、工程與生物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也是一門新興的園林學與植物學交叉學科。它是景觀規劃、園林工程設計、花卉樹種栽培與養護、園藝新品種創造等技術的基礎,也是高校設施農業、園林、園藝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分為基礎和應用兩大部分:基礎部分為園林植物器官識別,這是識別園林植物的基礎,包括植物根、莖、葉、花和花序類型及果實結構與果實類型識別;應用部分是園林植物分類識別與應用,包括園林植物的分類及園林植物的形態特征、分布、習性、園林用途和繁殖方法,為學生今后從事園林綠化、花卉園藝、園林工程施工、苗木生產養護、園林景觀設計等職業工作打下基礎。作為設施農業、園藝技術、園林等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基礎課,園林植物識別技術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其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后續花卉栽培、園林綠化、觀賞樹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等應用課程的學習。這些課程是與職業崗位直接相關聯的。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以PPT形式展示具體園林植物為輔的教學方式,其結果是理論講解部分比重較大,學生對具體園林植物的實踐性認知較少。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單純的知識傳授為中心,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及今后就業的崗位需求,致使學生學習園林植物識別技術這一課程的興趣不濃,實踐創新的熱情嚴重缺乏。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依據學生畢業后就業崗位需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就需運用新的教學模式。在兼顧園林植物識別技術這一課程知識系統性、科學性的基礎上,實訓教學盡可能地走向室外,利用本地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等資源,引入項目教學法,建立起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一體化課程體系,使學生在實踐中直接感受和操作園林植物的應用過程。這樣既擴大了知識的適用范圍,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又能適應培養“能思考、會實戰”人才的具體要求,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提高。
二、項目教學法概述
項目教學法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家凱茲教授和加拿大教育家查理教授共同推創的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是師生通過實施完成一個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該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最早的雛形是18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經過發展,到20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并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理論思潮。2003年7月,德國聯邦職教所制定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已成為當前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行動指南。項目教學法是教師依據專業培養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具體的項目或事件,并作適當的示范,讓學生分組圍繞各自的項目進行討論、協作學習與實際操作訓練,最后以共同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
三、項目教學法在園林植物識別技術實踐教學中的實施
(一)將項目教學法引入園林植物識別技術實踐教學的條件
傳統的實訓教學與項目教學實訓教學的區別在于:傳統實訓教學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的講授演示為主,學生在相關教材或者教師所授思路和步驟指引下完成單項實訓任務;而項目教學法則是以學生、具體項目任務和實際操作為中心,要求學生獨立組織、安排課題項目,處理項目工作中遇到的細節和困難,并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實訓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人人參與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園林植物識別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論是園林植物的形態部分,還是園林植物的分類識別,實踐性課程要占所有課程的70%。將項目教學法運用于園林植物識別技術實訓課程教學過程中,既能使學生識別掌握具體園林植物,感知其在園林上的具體實際應用,并為其他實踐性教學環節提供參考,也為學生識別園林植物和應用這一技能的培訓與提高提供了保障。在園林植物識別技術實訓教學中實施開展項目教學法已具備的條件為:(1)所選擇的項目能讓人學到一定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如世紀公園和實驗中學校園園林植物分類識別,園林綠化植物達100種,涉及喬、灌、草三大類型園林植物及部分觀賞棕櫚和竹類;(2)能夠做到把一定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如花果山和城市公園的園林植物,既有本地鄉土園林植物種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等,又有引入種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日本木瓜(Chaenomeles japonica (Thunb.) Spach.)等;(3)根據本地城市園林綠化資源和實訓的物質條件選擇項目;(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工作精神;(5)具有一定的難度,不僅是已有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且還要求學生運用新學習的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6)在完成項目工作后,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能夠根據所做項目完成相應的園林植物資源調查及識別。
(二)項目選取確定
選取和確定合適的項目是實施項目教學法的關鍵,確定項目后,整個教學過程也就確定了,故而在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的基本前提下,要求所選擇確定的項目既要緊密結合書本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又要具備一定的思維想象空間,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更好地發揮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適應今后的崗位需求。園林植物識別技術課程實踐操作性強,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應用,與園藝植物生產技術及園林景觀設計聯系緊密。因此,結合設施農業、園藝技術、園林專業相關課程間的知識結構關系,根據職業崗位群所需的技能與能力,依據銅仁市區園林綠化植物資源及多年從多地拍攝的園林植物數碼圖片(包括園林綠化引入種和貴州梵凈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本土鄉土園林植物),選擇確定設計了l4個項目、32個教學任務,共計60課時(見表1)(園林植物識別技術總學時為72學時),所有項目集中在一個學期內實施完成。
四、結語
園林植物識別技術的教學任務重在園林植物的識別與應用。將項目教學法應用于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在項目任務設計時既充分考慮了知識的整合與聯系,改變了教材單打獨斗的模式,又能充分利用銅仁市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園林綠化中的植物資源及經多年、多地野外拍攝的園林植物數碼照片精心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及過塑照片,充分發揮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實訓平臺在教學中的作用,將枯燥的植物形態特征知識轉變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掌握識別植物的方法與技能,主動地完成任務,掌握植物形態識別,并在認知植物過程中感知具體園林植物在園林上的應用。如小葉女貞(Ligustrum quihoui Carr.),既能作為綠籬,又可作為草坪點綴,修剪為圓球形或四方體形,亦可作為荷花玉蘭(Magnolia grandiflora L.)等喬木下的灌木層,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協作、創新等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同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并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他們的職業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為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華,王偉,羅安榮,等.項目教學法在植物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24):111-112.
[2]陳亞.項目教學法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林區教育,2012(10):96-98.
[3]喬紅,周厚高.項目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以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為例[J].農業與技術,2013,33(04):2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