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珠??
摘要:文章從優化閱讀導學入手,詳細地剖析了怎樣重視朗讀、豐富語言、個性表達等閱讀過程,從而完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導學;語文素養
教師應重視閱讀課堂教學活動的導學策略,每節閱讀課堂如何引領學生深入文本語句之中,怎樣有感情朗讀文本語句,熏陶學生的閱讀情感;怎樣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豐富學生語言儲存與積累,發展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使學生的閱讀思維獲得拓展和訓練,聽、說、讀、寫能力在閱讀文本語言內涵的過程中得到形成,逐步提升學生閱讀實踐能力,完善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一、 重視朗讀導學,熏陶閱讀情感
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語句,熟悉課文的基本內容,初步了解課文語言結構形式,讓學生可以深入課文的字里行間,體會到課文作者蘊含的深厚情感。因此,學生研讀與品位每一篇課文時,教師應重視朗讀課文語句的導學,哪個地方需要抑揚頓挫?哪個詞句需要讀重音?哪個環節需要停頓?教師根據課文內容要求和學生朗讀能力的程度,深入研究教材,設計有利于學生朗讀能力教學活動預案,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使學生的閱讀情感深受感染,閱讀情感與課文情感相互共鳴,進一步體驗和感悟課文語言內容和情感,熏陶了學生的語感,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個性化。
例如,教學《山中訪友》時,師生一起品讀文中第五自然段語句,這一自然段表達形式采取排比、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語句中蘊涵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教師要利用朗讀方式,引領學生深入文中語句中進行研讀,品味出作者強烈的情感。教師在泉水叮咚作響、微風輕輕拂過樹葉的曲調聲中進行感情范讀,要求學生認真聆聽,并用手指指著書中的語句,隨著教師范讀聲移動著。此時,學生的情感充分被調動起來,隨著教師抑揚頓挫的語調輕聲跟讀著文中語句。學生聆聽之后,教師對學生逐句逐詞進行指導,哪些重點詞語應朗讀重音?哪些語句應朗讀輕聲?哪些地方應朗讀高昂?文中的“這”“熱切”“襯托”“充滿”等詞語應朗讀成重音;文中向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云、云雀問候的語句,要朗讀出親熱而輕快,讓人感受到熱情;朗讀“汩汩的溪流”和“飛流的瀑布”要朗讀高昂且激情;朗讀“深深的”“悠悠的”要富有深沉的基調,給人以一種深情厚誼的感覺。學生經過教師的孜孜指導下,以飽滿激情朗讀文中的語句,體會了作者與大自然之間那種深厚的情誼,感悟了作者運用詞匯、語句表達的準確性,閱讀情感獲得共鳴、升華。
二、 重視研讀品味,豐富語言儲存
學生品味與理解課文語言內容,掌握課文語言表達形式,將使學生在個性解讀課文內容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語言儲存,讓學生在今后的語言表達活動中能夠調動語言積累,進行形象、生動而具體的表達。這一教學活動環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或中心語句,反復品味、研磨這些詞語、句子的內涵,以及在文中起著相應的作用,讓學生在研讀與語言表達相結合的訓練中,掌握課文語言的深刻含義及表達方法,體會到課文作者遣詞造句的表達技巧,也掌握了如何運用課文中語言,表達自己個性化閱讀觀點,在不斷地研讀品味中,學生深刻解讀課文中心內涵,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
例如,教學《少年閏土》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少年閏土的人物形象,著重品味作者描寫少年閏土外貌特點的詞句,學生反復對描寫外貌的幾句話反復揣摩、品味,體會到作者沒有像其他文章描寫人物外貌形象一樣,運用較大篇幅、較多的語言,去描寫人物的外貌特點,而是運用寥寥的幾句話:“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準確地抓住少年閏土這個人物特點,把少年閏土描述得十分形象鮮活。學生通過這樣的研讀品味,感悟到寫人記事不在于字符多,在于緊扣特點、精確地描述。教學“雪地捕鳥”片段時,教師讓學生對文中語句認真研讀,畫出文中描寫少年閏土在雪地捕鳥的動作詞語,學生經過朗讀、思考與小組交流分享,列舉出“掃”“支”“撒”“拉”等詞語,感悟到作者運用這幾個詞語,就把少年閏土在雪地中的整個捕鳥過程充分地展示出來,體會出課文語言描述的愉悅,與文中的少年閏土及作者一起感受捕鳥的樂趣。這樣的閱讀過程,讓學生掌握了課文的思想內涵,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為進一步進行表達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 重視語言訓練,發展個性表達
教師要積極剖析教材運用語言表達的特點,充分利用課文中語言訓練點,加強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通過語言表達實現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個性表達能力。課文中有很多的語言訓練點,如,運用詞語說一句完整話;利用閱讀問題,激發學生積極運用文中語言進行表達;填補文中存在的空白處;結合文中插圖講述課文內容,尋找文中描述插圖意思的語句;仿照文中的語言表達形式,說一段生動、具體的話。教師善于適度把握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表達中感悟課文基本內容,也在個性解讀課文深刻內涵的同時,能夠掌握如何運用語言巧妙進行表達,把一件事、一種事物描述得生動具體形象,從而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完善語文綜合素養的建構。
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悟人鳥情深,教師著重利用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研讀海鷗的異常舉動。學生先觀察多媒體電子屏幕上放大的課文插圖,了解圖意,并根據插圖中描述的情景,從課文中尋找出描述畫面的語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運用文中的語句,敘述畫面的內容。同時,激發學生拓展閱讀思維想象時空,對文中語言描述的空白進行填補,如“海鷗翻飛盤旋,連聲鳴叫”“海鷗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兩行,肅立不動”,此時的海鷗心里會想些什么?會說些什么話?又如,“遺像中的老人默默的注視著他的‘兒女”,如果此時老人會說話,他會對海鷗們說些什么話?學生又一次深入課文語言描述之中,聯系上下文的內容,積極自主進行想象,組織個性化的語言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說一說、寫一寫,把海鷗對老人那種不舍、那種深深的愛,也把老人對海鷗那種無私的愛,運用文本語言和個性語言形象而又具體地表現出來,學生在運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再次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那份滾燙的情感。通過這樣的閱讀與語言表達訓練相結合活動,學生深化對課文內容的解讀與感悟,積累豐富的語言儲存,訓練了語言表達技巧,有利于提升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素養。
只有優化閱讀導學策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積累,在積累中表達,逐漸提高閱讀綜合能力,才能完善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吳淑珠,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