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玲 周朝暉 張晶晶
〔摘 要〕自然天成的萬物為手工藝活動提供了最為基本的物質基礎。除了常規布料,藝術家或設計師在創意服裝設計中經常會利用一些非常規材料做一些空間、廓形、肌理、色彩上的探索,結合材料的特性,可達到一些布料無法呈現的視覺效果。從選材、到加工手段和造型設計,這不僅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也需要開拓的創意思維。
〔關鍵詞〕 非常規材料;創意服裝設計;造型
一、非常規材料的物理與物性的認知
(一)非常規材料的物理性質
非常規材料是指除了服裝常用的面料之外的所有材料。亙古以來,“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①這里的五材,即指構成自然萬物本質元素——金、木、水、火、土。這是自然萬物為所有的工藝創造活動提供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材料的物理性質通常指一件材料的外形、樣貌、色彩、結構等。一般來說,物理性質是可看、可摸、可聽、可嗅的。在創意服裝設計過程中,要根據設計的基本原則,比如什么場合、什么人穿、塑造什么形象等,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靈活運用。
(二)非常規材料的物性認知
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選擇材料不僅要考慮材料本身的物理特質,還要從情感、文化等方面對材料的物性予以綜合考慮。“物各有性,性各有極”②。材料的物性指的是人們對自然材料的心理感覺。如“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③。所以,每一種材料,都有自己獨特的物理特性,人們根據這些特性,引申出許多約定俗成的意義。材料的選擇是決定一件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古人造弓,如果“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強勁而發矢不直”④。這是依據經驗來選擇材料的一個典型例子。在舞臺服裝設計中,隨著經驗的逐漸積累,人們也會有目的地去選擇一些特定材料來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比如說,為了表現舞臺上盔甲剛硬的效果,又不能影響表演者在臺上的動作發揮,設計師往往選用厚度適中的EVA材料,這種介于軟布料和硬鋼鐵之間的材料,加上適當的修飾,能完美地詮釋出理想的設計效果(如圖1、圖2所示)。
除此之外,紙質材料和金屬材料在創意服裝創作過程中使用的頻率也較高。紙質材料可塑性強,品種多樣,可以實現大多數的設計理念。不過普通紙質材料也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點就是易損,不耐用,不易保存(如圖3、圖4所示)。在金屬材料中,常見的是鐵絲、鋼絲等,既可以作為作品的骨骼,有的時候也可以營造一種特殊的肌理效果(如圖5所示)。
二、非常規材料加工手法及其規范
在一門特定的工藝技術范圍內,它的技術規程是手工藝產品功能的要求指標,是作品質量的保障。比如雕刻一尊人像,人們講究“鼻莫如大,目莫如小”⑤。是因為鼻子大了可以改小,眼睛小了可以改大,反之則不然。其他工藝設計也大抵有些如此類似的規范。在服裝制作過程中,袖窿、領圈小了可以改大,大了就難以改小,而衣長、褲長長了可以改短,短了就不好加長。此外,服裝的門襟設計講究男左女右,如果是大襟的話,講究漢族右衽,胡服左衽。這些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約定俗成的道理。由此可見,在創意服裝設計過程中,必要的服裝結構常識不可或缺。
對初學者來說,技能的訓練是學習相關知識的過程。只有在熟練各項服裝結構工藝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藝術創作。因為任何工藝技術都是“先工后藝”,先將一門技術手法做到嫻熟,理解其中的規范技巧,再考慮藝術創作的事情。比如說,想要完成一件緊身胸衣的制作,至少得掌握胸衣的制版和縫合技法,在能夠完成一件普通胸衣基本型的基礎上,去融入自己的設計理念,才能展現出其藝術感的一面。
而對于工藝嫻熟的人來說,工藝的技術和技能已經不再是問題,問題在于如何把握材料的特質來選擇合適的工藝加工技巧,既要達到造型設計上的要求,又要呈現材料特有的肌理效果,這就要求高度的智慧和工藝技術知識的支撐。
我們平時所取用的材料無外乎分為點狀、線狀、面狀、體狀等幾個類別。用非常規材料進行服裝創意設計,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手法可供借鑒,設計者可以根據所用材料的特性進行加工制作。例如在做裙撐時候選用鋼絲不用鐵絲,是因為鐵絲容易變形,支撐力度弱于鋼絲;在塑造一些特殊造型服飾時,鐵絲的易變形的特性又成了首選它的優點。在創作過程中,常用到的手法有如下幾種:一是折疊法。折疊作為一種重要的裝飾手法與形式語言,反映在現代服飾設計藝術上,具有直觀的三維立體感。主要的折疊手法包括:堆折、疊折、抓折等。折疊法改變了傳統服裝的結構模式與形態要素,形成了細致、優雅、活潑、多變的設計風格。折疊法適用于布料、紙質材料、皮革、軟質化纖板材料等(如圖6所示)。二是纏繞法。纏繞法主要是依靠材料的懸垂性或柔韌性而進行創作。通過纏繞、包裹、扎系等方式將材料依附人臺或人體創作各式各樣的造型。纏繞法適用于布料、編結材料等(如圖7所示)。三是編結法。編結法是用布條或其他繩狀物扭曲纏繞,然后按一定的規律進行編織,形成各種交叉紋理效果,給人以穩中求變化,質樸中透優雅的視覺享受。編結法適用于皮革、塑料軟管、布料、各類織帶等(如圖8所示)。四是繡綴法。繡綴法是利用材料的彈性,通過手工繡綴形成凹凸立體感強的紋樣,將這些紋樣裝飾在服飾的領、肩、腰等部位,形成優雅別致的造型。此外,繡綴法也指用珠片、珠子等其他材料裝飾面料的方法。(如圖9所示)。五是立體堆積幾何法。立體幾何法是根據不同材料的特性構成不同幾何體,給人以明朗的廓體形態和具有視覺沖擊的力量感。常用材料堆積的手法來完成創意造型,堆積的幾何體可以是圓錐體、球體、螺旋體、仿生體等。立體幾何法可以是不同平面經緯分割、重組產生的新的造型,也可以是不同小的空間重組,創造出新的造型。六是鏤空法。鏤空法是在材料上面將圖案的部分切除,造成局部的斷開、鏤空、不連續性,使其具有不規則、不完整、殘破的特征。鏤空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面料上畫好圖案,用刀將需要鏤空的面料切除,透出底層面料或人體肌膚;另一種是在進行其他造型時,不經意地留出間隙,從而露出底層面料或皮膚,產生服裝透疊、多層裝飾的效果。
三、非常規材料創作造型美感認知
造型,是指塑造一個物體特有的形象,是一件藝術作品最終表現形式,通過結構、裝飾等范式與規則來實現。
一件作品優劣程度與諸多因素有關,《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⑥“天時、地氣、材美、工巧”是保證一件作品制作質量的基本要求。在創意服裝設計過程中,“天時”可視為在作品制造中所花費的時間。著名禮服設計師郭培,在介紹她的作品時常常提到某一件禮服花費了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工時,其著重強調的是一種“工匠精神”。“地氣”可以指代作品所呈現的場合。“材美”與作品選擇材料有關,材料是否符合作品的要求,肌理、色澤、手感、軟硬度等,能否恰到好處烘托出設計效果;“工巧”指的是手工藝的精致與否,這一點與前面提到的“工匠精神”有密切聯系。所謂“ 工匠精神”是古時候的工匠,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作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比如由工匠來完成一件歐式古典胸衣,它在腰部的合體度,在胸部的挺拔度,以及各種細節的裝飾,必是不勝其煩,一改再改,精益求精。

“美術家對一種境遇,未表現之先,先加一番選擇。選定的材料還須經過一番理想法,把美術家的人格參加進去,然后表現出來。”⑦在創意服裝設計中,設計師通過對非常規材料物理、物性的充分了解,合理利用,使之產生讓人耳目一新的特殊視覺效果,這種手法在現代服裝設計中運用得越來越多,也在很大程度上給服裝設計帶來了拓展空間。非常規材料的創意設計,即是將“平常的材料以不平常的手法組合,創造出一種出人意料的美的效果”⑧。對非常規材料的了解與研究,及其在創意服飾中的應用探索,對今后舞臺服裝教學與創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注 釋:
①(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浦衛忠、龔抗云、于振波、胡遂、陳詠明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卷38<襄公二十七年>,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1065頁。
②(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南華真經注疏·內篇》卷1《逍遙游第一》,北京,中華書局,1998,第5頁。
③(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廖明春、陳明整理,呂紹剛審定《尚書正義》卷12《洪范第六》,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301頁。
④(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周禮注疏》卷39《冬官考工記第六》,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1060頁。
⑤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卷1《法儀第四》,《新編諸子集成》經一集,中華書局,北京,1993,第29頁。
⑥(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周禮注疏》鄭39《冬官考工記第六》,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第1060頁。
⑦《朱光潛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第63頁。
⑧許少玲:《馬王堆漢墓出土織物信期繡紋樣的美學特征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13,第19頁。
參考文獻:
[1]周朝暉,羅歧熟.服裝立體裁剪[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徐蓉蓉.服裝面料創意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本文為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院級課題《非常規材料的立構手法在創意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