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課堂教學模式設置一直是高職院校討論的熱點,如何設置課堂教學吸引住學生,讓學生掌握職業技能,促進學生職業能力成長是每個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問題。本文通過對課程實訓環節整個過程的觀察、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依據解決策略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高職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成長,從而達到了高職教學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課堂教學;職業能力;實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14- 0134-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2018.14.058
在高職學校教學中,課程的教學是以技能應用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實訓是一門課程學習的重要環節。而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這就對高職課程設置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理論要精簡,改變本科教材的理論繁雜、冗長的知識型教學模式,轉而成為以實踐操作為主的教學設置。實踐操作包含各章節知識點專項技能訓練,對單個知識點進行的專項練習是學生掌握技能的基礎。而課程實訓是根據課程實際應用背景,設置特定的虛擬工作場景,在虛擬環境中設置特定的工作任務,實訓者可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獨立分解任務,分步驟完成實訓任務的實踐操作過程。本文根據基于開源技術的Linux操作系統運維課程為背景,設置虛擬工作場景,并將實訓者置身其中,獨立完成實訓任務。通過對實訓過程和結果的觀察,并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在課堂教學中一些隱藏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對策,改進高職課堂教學模式,實現高職教育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主的教學目標。
一、設置工作情景
本次實訓是以學生一個學期所學習的Linux操作系統基礎知識和技能為基礎,設置在虛擬化環境下,根據用戶實際工作需要,在虛擬機環境中安裝配置帶圖形桌面的辦公環境,考慮到用戶工作的隨機性及工作地點的不確定性,需要為每個用戶設置賬號和密碼,并允許用戶遠程登錄。學生在面對這樣的實際項目,需要做的事情是讀懂項目要求、理解實訓項目內容、組織工作任務團隊,主動分析問題、分解任務,隊員分別搜集項目所需要安裝的虛擬機軟件、Linux操作系統軟件、第三方工具。分析項目平臺所需要的運行環境(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安裝、配置、測試、制作并提交紙質和電子版的實訓報告的綜合性訓練。期望培養學生通過團結協作將課堂所學知識和及技能運用于實際問題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高職教育培養工匠教育的目的。
二、發現的問題
(一)網絡資源的利用意識低。Ⅱnux操作系統具有技術開源、軟件自由共享、軟件和服務包免費獲得的優勢。實訓任務中所需要的軟件工具,包括虛擬機、Linux操作系統、服務軟件包和遠程登錄工具都可以從網上下載。在任務方案中提示學生所需工具軟件自己從網上下載,符合高職教育以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為主導、能力本位培養工匠精神的要求,可實際情況是,學生往往是題目還沒看完,就是不知如何下手,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在上課之前,都已經將課程所需要的各種軟件、工具都已經準備好,學生只管從教師手中獲取這些東西,長此以往,形成了學生習慣于一遇到問題就問老師的弊病,而利用網絡進行教學目的沒有達到。這也符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
(二)積極主動性的差異。與平時課堂學習情境不同的是,實訓課程是以教師指導、整個過程學生自己組隊、一起分析問題、分解任務、分步驟、分階段地完成任務,整個過程時間長,往往是幾天時間,學生自主安排分配時間,任務的進度和進展由學生自己掌握,給實訓者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間.個體發揮自由度大。而平時課堂教學上給學生留有的自由空間小,往往是還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時,問題在教師手中已經開始解決了。自始至終,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思維逐漸遲鈍、模糊,課堂上就難免出現打瞌睡,或者低頭玩手機的現象。通過這次實訓發現,學生上實訓課比平時上課熱情高、一些學生積極主動。可能原因:①通過實訓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②通過實訓學生覺得有了自己能力表現機會;③通過實訓學生能夠自由組建團隊,沒有了平時上課那樣的跟著老師走一步學一步的束縛感;④學生通過獨立分析問題、查閱搜集資料從而解決問題獲得了一種成就感;⑤另一方面,實訓也給個別學生很多自由空間,使他們能和團隊成員之間交流溝通的時間和空間大了,所以比平時上課熱情高。
(三)職業能力的束縛。平時的課堂學習,學生自己掌控支配的時間比較少,往往是以個體為主,往往是端端正正做好,規規矩矩遵守紀律,認真聽課,遇到不清楚的問題往往是來不及思索就隨著教師進入了下一個課程內容,學生相互間交流時間少,師生互動少。因為教師要按照教學大綱完成教學進度,每節課課程設置有時間限制,不能花太多的時間與學生互動,這就形成了教師在前面帶路,學生在后面盲目跟從的課堂學習現象。然而,在實訓過程中個別學生的表現很突出,具體表現在團隊組織能力、團隊成員的協調能力、實驗動手能力等方面,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得到了發揮,個體能力也得到了展現。對比分析這些差別,發現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特長,學生的職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縛。當然,在實訓過程中也有個別小組的學生懶散、相互推諉任務,這可能是學生以前的學習生活習慣遺留下來的。
三、應對的策略
針對上述在實訓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現象,經過深入探索研究問題的根源、本質,根據高職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目標,提出對應的解決辦法。具體策略如下:
(一)重視網絡資源利用意識。信息時代,全社會倡導資源共享,經濟共享,共享的實現基礎離不開網絡。網絡作為資源的共享庫,提供的資源的便利性不僅在于資源的眾多,更在于網絡提供的便利性。利用高速方便的校園網,實訓室實訓環節中可自由獲得項目所需要的所有軟件工具,平時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網絡資源的使用意識,適合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專業特點,符合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的目標,也符合高職教育的目的。
(二)化被動為主動性。傳統課堂上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現代高職課堂教學的現狀,高職學生基礎差、不喜歡理論,思維變化快,注意力不集中,把所有人引導向一個注意點是有難度的。所以要改變教學模式,采用課堂以學生為主,探索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教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高職教育教學中需要研究的熱點問題。在本次實訓課堂中,對于這些學生,采用的策略是讓組長給每個成員分任務,組長跟進度、教師向小組長催進度,效果有明顯的改進。
(三)以職業能力成長為為目標解除職業能力束縛。高職教育教學,不論在課堂理論環節還是實踐環節,都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各種教學措施都要以促進學生職業能力成長為出發點。課堂教學最終要回應到學生的職業能力成長為落腳點,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促進學生的團隊意識、職業能力發展意識為目標,實現現代高職教育目標。
四、結束語
高職課堂教學面對的對象基礎差,自主學習能力弱,怎樣把高職學生培養成職業技術應用的能工巧匠,是高職教育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而課程實訓環節正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和綜合運用的訓練。下一步需要進行探索的是怎樣針對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設計課程,逐步改進高職教學模式,實現培養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國防,高職院校實施差異化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s3):475.
[2]張國防,基于任務驅動的大學課堂教學研究[J].通訊世界,2014(23):220 - 221.
[3]楊林發,基于信息技術的職校計算機專業積極課堂教學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5(18):29 - 32.
[4]楊洪雪,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及過程設計[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6 (10):129 - 130.
[5]金湘虹,高職實踐教學的差異化教學管理[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4):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