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仍存在功能單一,忽視了育人功能等問題,本文介紹了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的發展歷程,分析了現行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面臨的主要變化,進一步闡釋了創新資助工作形式的必要性。
【關鍵詞】高等教育 ?資助 ?育人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0-0045-01
一、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的發展歷程簡述
新中國建立至今,我國的高等教育資助工作,根據資助范圍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是全員助學金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立、省立的各類學校,大多采用供給制,實行的是“公費制”。一些地方的公立院校開始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1952年,政務院頒發了題為《關于調整全國高等學校及中等學校學生人民助學金的通知》;同年,教育部發出《關于調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工資及人民助學金標準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人民助學金形式的學生資助制度。直至1977年,除入學前是國家職工的學生外,其他學生均享受由學校按月發放的人民助學金。
二是獎助貸結合期。1983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出臺一系列辦法,實行人民獎學金制度。1986年,國務院取消了人民助學金制度,進行獎學金和學生貸款制度(即校內無息貸款)改革試點。至此,大學生全員享受助學金的時代結束,形成了獎助貸三種資助形式結合的局面。
三是獎、助、貸、補、減并行時期。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招生并軌,所有學生均要按照培養成本繳納一定比例的學費。隨后,國家建立了對困難學生,尤其是孤殘學生、少數民族學生以及烈士子女、優撫家庭子女實行減免學雜費政策,并要求高校設立“勤工助學基金”,用于支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勤工助學活動。接著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試點成功,隨后進行了全國范圍推廣。2002年,財政部、教育部印發了《國家獎學金管理辦法》,在普通高校設立國家獎學金。從而形成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獎、貸、助、補、減”相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二、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的現存問題
我們的高等教育資助工作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不可否認現行的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中仍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現行資助工作重視物質資助,忽視精神關懷。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物質上的缺乏給他們造成的影響是多重的。一方面,由于經濟的貧困,可能導致他們無法購買一些必要書籍、教育服務等,導致個人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條件較差,大部分貧困大學生必然要承受因經濟貧困造成的心理負擔。大學階段是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種心理負擔直接影響他們在學習、社交、情感和自尊等方面的發展。
然而,現行的資助工作關注點主要在經濟支持和物質資助上,缺少了對大學生知識眼界、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關注。
第二,現行資助工作形式單一,忽視資助的育人功能。無論是從國家政策,還是社會企業援助,主要落腳點都在于物質資助。我國高校現行的資助形式主要有國家助學金、企業助學金、特困補助、冬寒補助等,發放形式都是以物質資助的形式進行。一些資助會舉行頒發儀式等活動,多數資助發放過程中注重過程公平和程序完整,卻忽略了資助活動本身蘊含育人作用,也忽視了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自強意識的培養。這都導致部分接受資助的貧困大學生將獲得資助看作是理所應當,認為自己即使成績很差但只要夠貧困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領取資助;使得資助工作對學生培養起到了反作用。
三、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面臨的新變化
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自建國以來根據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作了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為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公平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國的資助工作也面臨新的變化。
首先,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所處的時代發生了變化。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綜合國力的提升使得像過去那樣吃不飽穿不暖,掙扎在溫飽線的貧困大學生已經顯著減少。許多貧困大學生的溫飽并不成問題,貧困主要體現在關系個人的發展性事務上無力支付。
其次,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面臨的對象發生了變化。目前在校大學生以95后為主,甚至有部分00后。當代大學生成長在一個物質資源相對發達,開放度高,包容性強的社會環境,使得他們更注重自己的意識獨立性,強調個性化,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價值取向也更為多元。在資助工作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分析和把握資助對象的思想特點,資助工作將事倍功半。
再次,黨和國家,以及人民大眾對我國高等教育資助工作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為學生資助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部下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進一步明確了“資助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項。
大學生資助工作關系到我國的人才培養,做好資助育人工作事關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也關系到我們的教育公平,更關系到我國的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工作的落實。
四、綜述
綜上所述,創新資助工作形式既是現行資助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倒逼,也是新的時代,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資助工作、育人工作的新要求的必然結果,同時創新資助工作形式,讓資助工作精準落實,也是事關國家脫貧攻堅和社會公平的大事。要將一項得民心的工作做成一項保民生、暖民心的工作,一項助力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
參考文獻:
[1]馬彥周,高復陽.高校構建發展型資助的必要性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1).
[2]王青耀.淺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J].中國高教研究,2006(3).
[3]朱靚.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特點分析[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8(1).
[4]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R].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17.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2017.
作者簡介:
費菲(1989年6月-),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本科生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學生干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