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好的翻譯就是譯者要與作者產生“共鳴”,不僅完整地傳達原文的內容,寫作風格也得實現再現。鑒于翻譯是譯者的實踐活動,本文選擇了精神分析的視角對譯者在翻譯中的風格再現進行解讀。
【關鍵詞】翻譯 ?精神分析 ?風格再現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116-02
風格是獨特的表達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Nida將翻譯定義為“在受體語言中再現與源語言信息相當的壁櫥自然,首先是在意義上,其次是在風格上。”他對翻譯的定義表明了在翻譯中再現原作風格的必要性。也就是說,譯者不應該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翻譯風格;相反,他們應該站在作者的立場上,忠實于作者的寫作風格。以楊憲益翻譯皮格馬利翁為例:
1.Pickering:Does it occur to you, Higgins, that the girl has some feelings?…Will you please keep to the point, Mr. Higgins. I want to know on what terms the girl is to be here.
辟克林:息金斯,你沒想到這個姑娘也有她的自尊心么?……息金斯先生, 回到正題好不好。我要知道這姑娘在這兒到底是什么待遇。(楊)
2.The ?Flower Girl:I aint done nothing wrong by speaking to the gentleman. Ive a right to sell flowers if I keep off the kerb. Im a respectable girl: so help me, I never spoke to him except to ask him to buy a flower off me.
賣花女:咱跟那位先生說句話不能算是做壞事呀,咱買花也不犯法,又沒在人行道上。咱可是正經人家的女孩子。幫幫我,咱也沒說別的,就是請他買一枝花。(楊)
很明顯這兩個版本的語言風格完全不同。第一個例子的句子是皮格馬利翁的皮克林說的。他是上流社會的紳士,語言禮貌、正式。他稱呼麗莎為“女孩”,這顯示了他對女人的尊重。在與希金斯交談時,他使用了許多標準、禮貌的詞語比如“will you please”“on what terms”。第二段的話是由賣花的女孩麗莎說的,她要求一位紳士買她的花時,把他當成了一個會向她收費的警察。麗莎以賣花來維持生活,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說的語言粗俗而不合語法,比如“I aint done nothing”。楊在再現這種風格時,相應地用正式標準的詞語翻譯了第一段,比如“姑娘”,“什么待遇”,還原了原文所描述紳士形象。第二次翻譯中,他把“I”翻譯成了“咱”而不是“我”。“咱”是中國北方方言中的一個詞,既可以表示“我”也可以表示“我們”,準確地再現了賣花姑娘沒受過教育的花童形象。
弗洛伊德曾說,大腦涉及到意識體驗的三種結構: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翻譯作為一項人類活動,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然歷經無意識到意識的轉換過程。精神分析學認為,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經常發生的是:有部分病人其實不想被治愈。弗洛伊德將這種“不想被治愈”的抵抗描述為“一種獨立于主體自覺意愿的力量,它拒絕配合研究”。這種經歷很容易與翻譯相關聯。首先,可以說,原文本身一直抵制翻譯,它不想被翻譯,以其復雜性逃避翻譯,盡最大努力向譯者隱藏大量的內涵。第二,由于文本的性質,引起并充滿爭議,甚至讀者也經歷了一定的抵制。因此,第一個困難,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反抗的經歷,是對作者使用的語言,風格的習慣。每個譯者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是很正常的。然而,在好的翻譯中,譯者的任務是再現作者的思想和風格。隨著移情過程的進行,譯者必須意識到并抑制自己無意識的創作欲望。
參考文獻:
[1]Freud, S.“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in Freud Library: Art and Literature. London: Penguin, 1990:18-19.
[2]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08.
[3]楊憲益.賣花女.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17.
作者簡介:
郭燦(1986.10-),女,漢族,湖南益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