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高校中傳統模式的管理辦法已經不能滿足高校的學生管理要求,然而學生管理人員與學生之間的契約式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學生管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將心理契約融入學生管理工作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管理工作效率,而且增進了師生的關系,促進了學院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契約 ?獨立學院 ?學生管理 ?作用
【基金項目】吉首大學校級科研項目(吉大發[2017]67號編號17SKWT05);2014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民族地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援助研究”(14C0934);2015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積極心理學背景下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15C04)。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185-01
“心理契約”是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施恩(E. H. Schein)教授提出的一個名詞。他認為,心理契約是“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p>
高校師生之間的心理契約是指在高校中師生雙方在相互期望的前提下,存在一個逐步契約化的過程,最終師生之間達成默契和共同的認可,并相對穩定下來而形成心理契約,是指學生與學校管理者之間所形成的一種隱性的協議。
一、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學生管理情況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自2002年建校以來,已經有十六年了。作為湘西地區的一所獨立學院,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管理特點。隨著學院發展,在校學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現有在校學生近7000人,學生管理人員33人,其中輔導員21人,這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在校學生基本上是90后和00后,獨生子女多,家庭條件好,高考成績分數不高,對學習興趣不濃,“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讓其在大學生活中出現很多不適應的情況,對剛性管理制度有諸多不滿,思想觀念更有個性。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在以制度為準的剛性管理模式下結合心理契約的管理模式,使學生管理工作變得更科學更高效。
二、心理契約模式下的學生管理辦法
1.公民道德規范為準繩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師生以公民道德規范約束和要求自己,形成隱形的基本的心理契約。
2.以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為標桿
教師以學校和學生的要求和期望提升自己,學生以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約束自己,師生之間通過聯系和互通了解各自的期望,影響和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日常行為和工作效率等,形成互動的心理契約。
3.以柔性辦法為手段
心理契約管理模式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剛性管理制度中,以學生為出發點,了解學生的需要和期望,結合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師生的聯系和互動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學生管理人員會遇到很多規章制度下無法解決的問題,柔性和人性化的解決辦法不僅能很好的解決問題,而且還能獲取學生的信任,增強師生之間的聯系。
三、心理契約管理模式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契約形式下的學生管理工作能以柔性互助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人性化管理,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同時也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學院的穩定和發展。
1.剛柔互補,提升效率
在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的剛性管理下,管理規定并不能解決學生遇到的所有問題,而心理契約管理模式緩和了管理人員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并解決了剛性管理制度下不能解決的問題。
2.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自主性
心理契約是聯系組織成員與組織的心理紐帶,用來描述組織與組織成員之間微妙的人際關系和互動狀態,代表一種非正式的、非書面形式的、真實存在的隱性契約關系。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及老師的正確指導,學生能更加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提高學習和工作的自主性。
3.提升滿意度,樹立主人翁意識
心理契約是存在于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隱性契約,其核心是員工滿意度。雖然這不是有形的契約,但卻發揮著有形契約的作用。學生管理人員了解每個學生的需求與發展愿望,并盡量予以滿足;而學生成長成才為學校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樹立主人翁意識。
4.提高管理效率,建設和諧校園
心理契約的建立需要師生之間進行聯系和互動,教師在與學生的聯系和互動中了切實了解學生情況,了觖學生心中的期望和期待,學生在這種聯系和互動中獲得歸屬感,樹立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加工作和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管理工作效率。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都能建設和諧的心理契約,能促進學生的成長,提高管理效率,建設和諧校園,促進學院更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智明.心理契約視角下的高職學生管理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
[2]胡忠光,彭春妹,曾小紅.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約構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