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闡述了薪稅優化的個稅申報流程,通過質量核對表工具對個稅實施質量控制,結合個稅征收改革,對個稅申報的指標與風險進行評估分析,論述了社保基數確定,探討了“按月預繳,按年匯算”的相關議題以及大數據管控社保入稅與個稅申報征收的關系。
[關鍵詞] 薪稅優化;個人所得稅;社保入稅;質量控制;大數據管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3. 019
[中圖分類號] F81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8)23- 0045- 02
0 前 言
個稅“按月預繳,按年匯算”的征收原則的改革,社保入稅的實施,人力資源人員的參與,都對薪稅融合系統有了更高發展要求,是大勢所趨,因此對個稅申報和社保入稅征收相關議題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以下從“三關”:個稅申報流程關、個稅申報征管的質量控制關和社保基數確定關,論述了薪稅優化的個稅和社保入稅征收與大數據管控。
1 個稅申報流程關
個稅申報流程: 數據歸集—核對本月數據源—計算應稅所得額—個稅計算—個稅計算結果導出—復核—導入稅務系統申報,報送單位應稅所得個人的基本信息、支付所得項目和應稅所得額、扣繳稅款與其他涉稅信息。
1.1 歸集數據
應按個稅全員全額申報原則,于當月申報期結束前歸集計算上個月人力資源和各獨立核算部門支付給職工的工薪數據,包含績效獎、加班工資、夜班費和其他應稅所得等,編內編外已發放工薪的所有應稅人員基本信息,關注數據源的可靠性與時效性。
1.2 計算應稅所得額
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應明確免稅所得、減除費用、稅前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項目的含義、范圍以及使用的標準,不同的類別使用不同的稅收政策。在申報操作中應引起注意,稅前專項扣除項目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 稅前專項扣除項目數額是“三險一金”按規定個人扣繳部分,補充養老保險(年金)為遞延納稅。免稅所得需根據有關法規,在收入項和免稅所得項兩個項目同時如實填寫,在應稅所得額計算時減除,如科技人員現金獎勵免稅部分,應將當期現金獎勵收入金額與當月工資、薪金合并,全額計入收入額項,同時將現金獎勵收入金額按規定免稅比例填到免稅所得項。
1.3 個稅計算要分清稅款負擔方式
“自行負擔”與“雇主全額負擔”的稅款負擔方式區別,目前雇主全額負擔是按國稅發〔1994〕89號文件中第十四條規定的公式,將雇員取得的不含稅收入換算成應納稅所得額后,計算單位應代為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款,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1-稅率)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 個稅申報征管的質量控制關
質量核對表是一種結構化工具,具體列出各項內容,用來核查一系列步驟是否已經執行,當月個稅申報,使用質量核對表工具,對個稅相關項目指標核對檢查。
2.1 當月個稅扣繳質量核對表
按薪稅系統各類別分類統計各指標數據,類別可按編內、編外、退休返聘補尾、服務中心、保安和規范化醫師培訓人員等,統計指標包括:薪資已扣個稅、本月欠個稅、離職員工已預交個稅、離職員工欠稅、錯誤更正和已繳稅額。公式為:薪資已扣個稅+本月欠個稅+離職員工已預交個稅+離職員工欠稅+錯誤更正=已繳稅額。如果不平衡應分析其原因,對造成的原因進行批準的變更處理,主要涉及辭職和調出人員個稅無法扣回,繳稅額計算錯誤,需要更正的稅額。質量核對表中應對本期符合免稅的事項,備注所根據的文件號和所涉及員工名單,如需要作為備案材料應報送稅務局,如駐村干部補貼,視同誤餐和差旅費等免征個稅。國家稅務總局,財稅字<1994>020號:政府津貼獲得者,其延長離退休期間的工資、薪金所得視同離退休工資,免征個稅。
2.2 欠稅處理算法
每月薪稅系統每個員工按“上月欠稅、本月欠稅、本月補扣欠稅和本月尚欠稅款余額”記錄,在薪稅系統中本月補扣欠稅處理算法如下:
0→本月補扣欠稅
if 實發工資>上月欠稅.and.上月欠稅<>0
上月欠稅→本月補扣欠稅
end if
if 實發工資<上月欠稅.and.上月欠稅<>0
實發工資→本月補扣欠稅
End if
sum 本月補扣欠稅
上月欠稅+本月欠稅-本月補扣欠稅本月尚欠稅款余額
下個月在把本月尚欠稅款余額結轉到上月欠稅。
2.3 個稅申報征管質量控制評估分析
2.3.1 應遵從全員全額申報原則,人員信息真實性
完善自然人信息,檢查薪資表上的員工是否屬于單位真實的人員,是否存在虛列名冊、假發工資現象;是否存在已經離職人員未刪除信息;檢查單位薪資表中是否還存在人員已經離職、甚至已經死亡等,但是仍然申報個稅,未及時刪除這些人員的信息;是否存在零申報人員,姓名輸入是否規范,如姓名中間不能有空格等,身份證號、手機號碼是否真實。
正確計算:檢查薪資表中所扣的稅款是否依法按照稅法規定歸集計算,是否存在計算錯誤,是否遺漏需減免的應稅所得,職工福利收入計稅是否正確等,在上個月個稅算完之前,不要調整本月薪稅系統員工的社保數據,以免造成稅前專項扣除錯誤。
2.3.2 申報稅款分析
個稅繳稅比例分析:模型狀態是否保持變化,如收入低的人數占比大的“金字塔型”,收入中間多兩頭少的“梭子型”。
個稅人均稅款分析:在一個評估期的環比與同比分析,個稅總額/總人數=人均個稅稅款,與本地區本行業的平均水平比較,應關注對于偏離度較大,個稅扣繳自然人人均工薪收入本期小于上期、小于本行業本地區平均工資的情況。
2.3.3 征管要求
應注意員工取得兩處及兩處以上工資薪金所得是否已合并申報。年金、健康保險費、稅延養老保險費和其他扣除應備案,工資績效發放要有合理制度、有序調整和相對穩定,符合本地行業水平,檢查薪資表中的免征或扣除所得項目是否符合稅法規定。如所投保的健康商業保險是否符合個稅扣除規定、誤餐補助、通訊費扣除額度是否符合標準等。
2.3.4 支出偏差分析
單位年度《扣繳個人所得稅報告表》中申報的工資薪金總額與該年度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職工薪酬納稅調整明細表》中工資薪金支出總額偏差,涉及個稅應稅所得與單位會計賬上人員經費支出的偏差分析,如會計記賬年末存在年終獎預提等情況。“按月預繳,按年匯算”的征收原則,即從“代扣代繳”到“預扣預繳”的改革因素將對一個評估期的確定指標產生一定的影響。
2.4 “按月預繳,按年匯算”相關議題探討
“按月預繳,按年匯算”:扣款義務人按月歸集自然人的綜合所得,根據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的(月所得額),按月預扣預繳應稅額。待一個納稅年度終了,按全年應稅所得額,根據個人所得稅稅率表(年所得額),計算年應稅額。匯算清繳時,計算年應納稅額與月預繳的稅額年合計數的差額,多還少補。
雖然“按月預繳,按年匯算”原則有利于稅負的均衡化,但是,年終獎與年薪的發放當月,稅額會產生較大波動。一個納稅年度終了匯算清繳,會產生較多的退稅操作,需要關注年終獎與年薪的按月預繳所產生的稅款波動。勞務報酬歸入綜合所得,“自行負擔”與“雇主全額負擔”稅款負擔方式的選擇將影響匯算清繳,匯算清繳稅款是否減除當年“雇主全額負擔”的稅款余額后,居民個人年應納稅額再多還少補。從個稅的“年收入十二萬申報”到按年匯算清繳,居民納稅遵從度逐年提高,特別關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專項附加扣除,以及遵法納入信用信息系統,對積極參與匯算清繳居民是個激勵。
3 社保基數確定關
《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從2019年1月1日起社保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對提高社保統籌層次、完善繳費比率和加強非稅征管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社保入稅對社保基數的確定將會依據社會保險法、失業保險條例的規定,按照職工上一年度的所有工資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額來確定。社保基數有限高保底,一般最低不能低于上年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60%,最高不能高于上年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300%,對于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可免交失業保險。
社保基數與個稅工薪收入額申報口徑有所區別 :社保基數所規定的職工工資總額是按照國家統計局《關于認真貫徹執行〈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的通知》(統制字〔1990〕1號)和《關于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后勞動統計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統字〔1994〕37號)的規定執行,也就是說社保基數不包含福利、一些獎勵以及非貨幣等的收入。而個稅的工薪收入應從廣義上來理解,它不僅包括工資收入,還包括薪酬收入,酬勞包含的福利及一些非貨幣收入。個稅工薪統計范圍比社保基數的工資統計范圍口徑大,對于高收入員工把收入記在低收入員工賬上避稅,這將影響到相關人員社保基數的確定。
要特別注意,社保入稅對于社保欠繳等違規行為處罰比較嚴,單位未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按日2‰,個人未繳納的基本養老費按日0.5‰處罰。
大數據特點之一就是“跨界”處理能力,即對多維度多樣化的數據進行搏捉、管理和處理的能力,具有強有力的決策、洞察和流程優化能力。個人所得稅法的修訂和征管的改革,將賦予征稅平臺收集自然人相關的多維度信息,金稅系統大數據的管控將會加強,如將社保最低繳費基數和發放的工資總額、行業之間稅款進行比對等。
主要參考文獻
[1]郭昕兢.單位個人所得稅基數的偏差分析與數據歸集信息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7):71-72.
[2]郭昕兢,郭迪旻.工薪階層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的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32):29-30.
[3]郭昕兢.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稅收籌劃的軟件算法[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5):38-40.
[4]陳卓妍.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對工薪階層養老保障的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7.
[5]王琨.大數據分析技術下的個人所得稅征管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