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除了勤督促,多指導,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注重多種能力的培養,才會事半功倍。
關鍵詞:語文素養;創新能力;合作研究;激發潛能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又具備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所以語文教學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形成與發展。
一、 點撥開路
對于現代文語文教學,我曾組織過一次教學實驗,這三篇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各不相同,但都是寫人的回憶性散文。這三篇文章分別是《母親的回憶》《毛主席在花山》《慈母情深》。我先印發了三張有關課文的主題、題材、人物及其精神品質、段落提綱、結構特點、表現方法、語言風格等內容制作成的表格,再要求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然后根據表格上的要求逐項填寫,以此打開他們的思路,這是一種點撥;完成這一任務后,我又在課堂上找幾名學生朗讀課文中的主要段落,同時展示自己填寫的內容,然后師生評議,這也是一種點撥;最后我和學生一樣,根據自己的理解也做了份答案印發給學生,也是本堂課的總結,但它還是點撥。課后學生分別作了三個結合課文的小型練習,要求他們從課文找出那些充分體現感情的語句來分析人物的精神境界,激發對人物的崇敬的感情,同時,結合朗讀學習領悟別人的語言。總之,通過這樣的點撥,啟發學生去消化課文,既節省了時間,又能培養主動意識,挖掘自己的學習潛能。
再者在教學簡單文言文部分時,我也會針對古文枯燥虛擬的特點,摒棄一貫逐字逐句的講解而采用教師點撥,學生領悟的方式來學習。首先讓學生朗誦課文,再根據自己的疑難之處設置問題,分組討論。然后,以組為單位,互相提問測試。這樣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適當的有坡度的設置障礙的點撥,不但強化學生的“暴露思維”,而且不以求得答案為限,而在于揭示求的答案的過程;不僅避免出現“隔靴搔癢”的現象,而且對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極大的督促和激勵。
二、 思考引路
人的思維能力,是推動其他能力協調發展的強大動力,有許多教師只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但從未在此融入思維訓練,也許他們以為這項訓練抽象,難于下手,難于駕馭。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思想訓練并非要我們拋開課本另搞一套,而是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應該想什么和怎么去想。如我在教授《長征》這首詩時,并不是自己一個人主宰課堂,而是把權力下放交給學生。我開始提出幾點要求,然后讓學生自己揣摩,去發現問題,這樣,學生在接觸課題后自然而然地就提出了:這首詩的時代背景、長征的意義、毛澤東寫這首詩的目的等一系列問題。最后,我把這些問題匯總了一下,又把它們交給孩子們自行解決。各小組成員積極踴躍忙得不亦樂乎,最后在經歷了一番“大思考”之后,他們推選代表來回答,我只好“退居二線”只是在旁邊做偶爾的提醒和小小的糾正。那么這節課的效果就不言而喻,它的成功之處在于我能夠由“園丁”的位置轉換為“導演”的角色,目的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自己設疑、辯疑、析疑、釋疑,一步步讓他們的思維深入,這樣就能夠很大程度上地改變學生的依賴心理,而且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使他們由一個被接受者變為一個主動探索者。
三、 語感鋪路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感受能力是由語言文字引起的復雜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過程,是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最高境界,是我們訓練學生語文能力應該自覺追求的高目標。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呂叔湘老師也曾這樣教導我們: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但是訓練語感不能當做一種純技的傳授,教學過程中要照顧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依據不同的課文內容設計不同的方法。因此,我就依靠聲情并茂、新奇有趣的引導來完成。想方設法開拓訓練的空間,不放過任何一個鍛煉的機會,課堂學習課下交流,情景對話,都可以納入語感之列。通常上課前的五分鐘的時間是我專門留給孩子們的,大家輪流做主角,上臺說話。內容可以是路上的一點見聞,也可以是看過的一部電視劇的小情節……總之,題目五花八門,只要是孩子們喜歡的,感興趣的,他們都樂意慷慨拿出來,巧借一張小嘴巴讓大家分享。在不知不覺中,在其樂融融中,由原來的顛三倒四、磕磕絆絆過渡為言辭流暢、重點突出。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逐步得到提升。
四、 創新夯路
創新來自于大膽的想象。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那么他們的潛力就會被充分挖掘、充分發揮。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打破任何束縛青少年想象的桎梏,鼓勵他們“異想天開”。對于孩子們的一些奇特想法或表面上看來毫無道理的說法不要輕易說“不”,更不能輕率說“錯”。應該在肯定其敢于創新,敢于思考的同時幫助和引導他們分析自己的想法說法做法中哪些是在理的,哪些需要重新考慮。如果具體到文中,通過想象可以使學生不由自主的邁入課文,拓寬學習的空間。以極大的興趣品出言中意,悟出言中理,既豐富了語言庫存,又陶冶了情操。長期堅持下去,以課本為載體,隨著潛移默化的感染,慢慢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和興趣。
敢問語文教學之路在何方?師生積極地、主動地共同實踐完成多種能力的培養;教師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自身的綜合素養的提高;緊扣學生學習和思想,努力創設條件,訓練空間的拓展。只有做到上述努力,教學過程才會最優化,教材內容才會彈性化,合適的教學策略才會得心應手,促進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為新世紀下一代合格人才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
[2]李景陽主編.語文教學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2.
作者簡介:
陳改云,河北省邢臺市,任縣縣直第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