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文本通過一篇帶多篇的形式,學生進行有效性的仿寫。通過整合單元教學,由點到面,從課內到課外等進行有效的仿寫。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整合,精選一些議題,有系統性、目的性進行指導寫作。通過反復性、螺旋行上升的方式是進行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多文本;一片帶多篇;整合;精選議題
“語文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根本方法。(葉圣陶)”但在長期的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中讀輕寫,精讀粗寫現象一直存在,讀與寫處于一種割裂的狀態,長此以來,語文教學一直低效。學生寫作能力欠缺,不能做到學以致用。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讀寫結合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有較大幫助,有效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達到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融合。而多文本讀寫結合在隨堂的讀寫結合更進一步,有了更深的融合。
首先,整合單元文本,找出讀寫結合仿寫點。
語文教學過程,教材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但語文教學又具有特殊性,它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活用教材,把教材作為一個范本。教師要對同一內容教材進行整合,從中發現一些共性的問題,以一篇帶動多篇,發現一些共同之處,然后進行指導。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他們具有相似的思想感情、寫法特征、表現手法等,這就要求教師發現它們的共同點,然后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理解并能賞析這些文章的共同之處,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寫作指導。比如《最后一課》《我的叔叔于勒》《窗》等。也可以對一個作家的幾篇文章進行比較,找到仿寫點。比如把朱自清的散文《春》《荷塘月色》和《綠》進行整合,指導學生學習朱自清寫文章細膩的景物描寫,尤其是在寫景過程中穿插的修辭,恰如其分的動詞、形容詞的運用等。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比如寫春草的“鉆”“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寫梅雨瀑“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鑲”字、“鉆”字對寫作的潤色,學習怎樣把景物描寫的栩栩如生。然后進行有依據的寫作訓練,達到學以致用,閱讀與寫作的訓練有機統一。
其次,讀寫結合要以點到面,循序漸進。
閱讀和寫作是相互關聯有彼此獨立的語言活動,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體驗從未停止。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讀與寫的聯系,注意發現寫作過程中的隱性因素。把讀寫結合貫穿到語文活動中。閱讀過程中對寫作進行有效的指導。寫作過程又是對閱讀的鞏固與提高。我們中學選的文章本身就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這些是極好的寫作范文。尤其是一些名家名篇,這些文章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有重要的影響。在教學生精讀文章時,很多角度都適合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比如選材、謀局布篇、遣詞造句、修辭等。這些都將是學生仿寫的典范,都有很多的仿寫點。教師備課過程中要善于思考,針對每一課的不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讀寫結合訓練。比如教《一面》的時候,對魯迅的三次外貌描寫,采用由遠及近,抓住細節。先教學生賞析這三次描寫,然后讓學生學習仿寫。有例可依,學生就會寫起來得心應手,也有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
然后,讀寫結合要課內外進行整合,拓展閱讀視野和寫作能力。
語文教學要想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僅依靠課內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進行依據課內向課外整合,我們整合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但一定需要找出結合點,然后進行有效的整合。比如,把同一題材的進行整合,把同一寫法進行整合,把同一語言風格進行整合,把同一作家作品進行整合。我們在整合過程中,應注意設置相關專題,號召師生共同行動起來,進行不同方式的組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依據議題進行閱讀、分析,探究,極高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整合過程中,學會把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比如關于母愛的文章,鄒韜奮的《我的母親》,我們可與朱德的《我的母親》進行整合,學習通過一些小事來表達母愛。并且和生活中的我們的母親對我們做的一些小事進行整合。全面了解母愛的偉大。同時也讓學生明白怎樣進行寫人的文章寫作。
最后,教師注意精選議題,進行能力訓練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和寫作都是為了理解和運用。閱讀是理解的吸收,寫作是理解的表達,學習中,只有吸收的充分,表達才更為有力。因此,在讀寫結合研究中,議題的選擇一定要注意閱讀、寫作、理解之間的關系。操作過程層面上,議題的選擇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議題確實能夠將讀寫結合落實到常規的語文教學中,在閱讀教學中寫作指導,然后根據議題進行仿寫或者創作。注意議題的反復性。每一個議題要經過反復的訓練,漸進式發展。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是漸進的、螺旋式的。因此,要更具學習的目的多次訓練,反復照應,強化效果。比如我們在學習寫人文章的時候,初一以《安恩與奶牛》進行寫人方面訓練,初二再以《最后一課》進行訓練,初三以《我的叔叔于勒》進行訓練。通過反復訓練,讓孩子能夠掌握怎樣對人物進行刻畫并運用到寫作中。另外,選擇議題時議還要注意其目的性和系統性。文本組合要注意其示范性和聯系性。
總之,多文本讀寫結合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在教學生過程中,給教師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激發了學生的讀寫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這必將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鄭月琴.做大限度地解放和培養中學生的預讀能力[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
[4]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M].中國教育學刊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喬新濤,河南省三門峽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陽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