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動了新媒體的進步,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這種新的傳播方式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社會的發展,其“雙刃劍”效應也日益突顯,軍事課作為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分量不容忽視,新媒體的發展給高校軍事課教學所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我們理性思考,做出新的概括和詮釋,這不僅是時代賦予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也是發展和創新國防教育的新機遇、新挑戰。
【關鍵詞】新媒體 軍事課 教學方式
【Abstract】The surge of the Thi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has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the New Medi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mode of transmission, which has been influencing our social evolution on the increase, its double-edged sword effe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stin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versitie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he Military courses cannot be taken lightly, whose new conditions and issues which are aro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require educators to possess rational thoughts and present innovative generalizations and explanations. That is not only a new mission endowed by the era to the related educators in Universities National Defense field, but also a new opportunity, as well as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Key words】New Media; the Military courses; Teaching Method
【基金項目】1.課題名稱: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7SJBFDY375;2.課題名稱:高校軍訓與學生在校發展的關鍵性研究,課題編號:njpj2016-2-1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211-02
根據網絡調查,截止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其中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21.4%,手機用戶5.57億,手機上網率達到83.3%。在當前高校中,隨著多媒體手機的普及,新媒體終端趨于“手機化”,新媒體用戶趨于“移動化”,青年大學生趨于“網民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新媒體”一詞在逐步被大眾所接受和熟知。所謂新媒體(New 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有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夯實大學生積極的社會政治心態和合理的思維認知,豐富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方式和平臺;另一方面也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價值取向迷失、民族認同感降低、責任意識弱化、政治思想表達偏激,給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增添了新的難度。新媒體視角下,如何抓好青年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教育,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1]。
一、高校軍事課教學模式的現狀
依據《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論述,從宏觀層面看,“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培養學生的戰略意識和國防思維是國防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意涵,從中觀層面看,表現為“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加強組織紀律性”,從微觀層面看,國防教育教學的任務表現為“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可以看出,國防教育教學的任務對學生負有“知識”和“使命”的雙重觀照。它需要持久的培養[2]。
(一)現狀分析
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的高等院校都開設了軍事課,并且規定軍事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其中軍訓不得少于2周,14天,2個學分,軍事理論課共36個學時,2個學分。高校國防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青年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和培養期,國家將國防教育體系從“五位一體”轉變為“六位一體”,既體現了國家對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視程度,體現其地位,從側面也反應了軍事課教育在提高國防建設效率、維護國家穩定,充沛國家國防后備力量上的重要性,確保將國防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傳統的軍事課教學方式,有較為完備的教育制度,知識結構體系上更加具有完整性、連續性,使學生可以按部就班的接受國防教育,營造學習氛圍,有利于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但隨著當下教育理念的不斷變革與發展,對高校的軍事課教學提出了現實問題及要求。
(二)軍事課程現狀存在的問題endprint
1.組織機構管理不統一,課程地位有待加強
目前高校的軍事課程管理機構不統一,有的通過武裝部、學生處、保衛處等職能部門直接管理,有的則歸屬于某學院或某個專業,使得軍事課在高校中的地位不突出,在日常經費的投入和使用上得不到保障。同時作為國防教育主體的高校師資隊伍面臨人員結構不合理、國防知識儲備不足、缺乏相應的培養激勵評聘機制等問題。專職軍事理論教師為數極少,大量的是其他管理人員兼職上課,這些兼職教師不僅在國防知識儲備上較為匱乏,并且他們平時大多承擔著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在進行這門課程的傳授時只能考慮到教師教學行為的獨立性,而沒有過多考慮到教學效果的影響力。
2.教學內容廣泛,教學時數配比不足
普通高等院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內容共五章,大綱規定軍事理論教學時數為36學時。在軍事院校,每一個章節都是一門專門的課程,而在地方高校則要求在36課時內完成五章內容的講解。面對內容多、時間短、要求高的教學壓力,教學中很容易出現重點不突出、針對性不強等“走過場”現象,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3.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效果不佳
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教學方式以教師的教為主,大多以傳授和講解知識為重點。雖然有的能夠在講授的過程中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解答一些學生的問題。但畢竟教學時數有限。很大程度上并沒有做到課堂與課外相結合。這種方式強調了教師在教育中主體性 ,忽略了學生自我的發展和自主學習性。學生們在課堂上所掌握的基本都是理論性的知識,只對軍事課程有了比較膚淺的了解,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其次不注重授課對象的差異性,目前軍事理論課程大多為大班化教學,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對國防知識有著明顯的個體差異。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進而投入國防教育教學相互對話的互動、接受國防教育教學價值的訴求也是有差異的。而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應是要每個人都能在接受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借由既存的國防知識和文化為媒介,不斷擴展所知,并且獲得更深刻的視野。目前軍事理論課堂認可及正當化的國防知識和文化,常與學生從具體經驗中所得到的感知不一致,教材中固定的教學內容,實質上壓抑了弱勢群體對國防文化和發展的訴求。所以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新媒體環境下對高校軍事課教學的影響及特點
當前,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以其自身所特有的平等、互動、即時、便捷等特點,受到了廣大高校學生的歡迎,以其特有的特點影響、充實著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各種網絡平臺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進一步樹立和堅定大學生的國防觀念,也對當前軍事課教育教學工作如何在互聯網上引導和控制主流輿論提出了挑戰。
1.信息傳遞的共享性
作為網絡時代國防教育的載體, 新媒體本身是基于數字技術而產生的, 它的信息傳播和交流并非在現實生活中進行,而是以數據編碼的形式在虛擬空間中展開。受教育者無需面對面,只要輕點鼠標、屏幕,就可以接受教育活動,實現國防教育相關信息的傳播和交流。新媒體時代,人們可以突破傳統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受教育者在新的教育平臺上獲得了更多的自我滿足,他們可以自主地尋找和接受信息, 這也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2.信息交流的互動性
與傳統軍事理論課程單向性傳播不同,新媒體可以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 等多種傳播方式的融合。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主體都是國防知識的接收者、制造者和傳播者。每個參與主體都能平等地交流信息,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受教育者的參與欲望,滿足了受教育者在傳統軍事理論課程中想參與而無條件實現的愿望, 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3.信息傳播的即時性
新媒體傳播信息速度快,教育內容一經發出,受教育者就可以接收信息,不像報紙、雜志及書本等傳統媒體那樣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微博、微信、APP等新型互聯網應用形式就具有很強的即時性,可以使人們自由地、無時間、無地域限制地進行學習,并且實現有效互動。
4.信息交互的真偽性
新媒體環境下的軍事課教學與傳統的課堂環境相比, 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 海量的信息來源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的同時,也使得軍事課教學面臨的環境趨向復雜。大量魚龍混雜、真假難辨、非理性的信息資源參差其中,各種意識形態也在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對大學生產生干擾。這對他們樹立正確的國防觀念和培養正確的國防意識帶來嚴峻挑戰。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軍事課教學方式的思考
1.結合信息傳遞的共享性,提升軍事課程地位
新媒體可以承載、共享更多個性化的信息資源,這使得高校軍事課可以更直接、更深入、更生動地為學生展現我國國防建設現狀,提高軍事理論知識的傳播效率。高校應積極結合不同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推廣線上、線下學習活動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真正的人性化教學。
信息時代的國家防衛,既有傳統意義上的領土、領海和領空防衛,還有信息防衛、電磁防衛、太空防衛、經濟防衛、金融防衛、科技防衛、文化防衛、環境防衛等[3]。要結合學生專業進行拓展,加強國防意識的系統培育,讓大學生從更深的層面認識到學好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從更廣的視野去觀察與理解國防和國家安全問題,定位自身學習、成長、發展與國防建設的關系。
2.結合信息傳播的互動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教學效果取得突破性進展,起到復雜問題簡明化、抽象問題形象化、枯燥問題趣味化、相關問題邏輯化的效果,從而把語言表達的藝術性和圖像顯示的直觀性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國防教育教學中,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下的多種方式,與大學生進行在線交流。在互動過程中注重培育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使他們具有正確的媒介批評能力,能夠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增強他們辨別事件真相、甄別謠言騙局等理性的信息解讀能力和獨立的思考批判能力,提升他們的愛國精神、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高校軍事理論課的專兼職教師要強化新媒體迅猛發展環境下的技術危機感,增強對新事物的敏銳感,緊跟新媒體技術發展步伐和大學生新媒體使用動態。以“線上”“群內”的互動促進“線下”“課間”的互動,全方位培育和增強當代大學生的國防意識。endprint
3.結合信息傳播的即時性,提升課程內容前瞻性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視野開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對國際新形勢、國防新動態、軍事新知識和新技術有敏感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求知欲。要針對這些特點,結合新媒體技術的快速傳播,緊跟信息時代的新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用新觀念突破傳統思維,用新思想論證經典理論,注重將學生最關注的國防新資訊、軍事新熱點以及最前沿的理論和技術及時引入課堂,以課堂內容的快速“刷新”提升國防意識培育的時效性。注重利用新媒體平臺建立、健全校園及周邊安全的快速反應機制,以切實維護大學生切身利益的真實事例,加強國防觀念的培養。注重引導大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技術,正確關注國防熱點,分析國防局勢,研討國防動態,逐步認清、形成和堅定正確的國防意識。
4.結合信息傳播內容的多元性,突出課堂教學方式地位性
新媒體環境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互聯網占據重要地位的今天,課堂化教學仍是高校國防教育的主流,由于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多元化,課堂化教學的重要性變得尤為突出,如何提高學生運用多媒體的媒介素養,規范管理新媒體的使用行為,成為了課堂化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課堂化教學不單單因為在知識體系結構上更加完備、連續,更因為在信息魚龍混雜的今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正確的辨別輿論是非的能力,學會正確的了解外界信息,提升大學生的國防意識。高校的軍事理論課專兼職教師要結合當下的教育趨勢,調整教學方法,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導學者、助學者、促學者和評學者,將傳統指令性的教學方式轉變成具有建設性的學習引導及服務;能夠利用網絡環境開展有效教學,協同知識創新,大力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國防觀念。
四、啟示
軍事理論課程教育教學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對人的教育上,更多的是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創新教學的本質和需要突破的思維,在教育的各個階段都要將探索式教學運用到實踐教學中,每一階段的教學方法都多種多樣,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垂直式教學轉化到扁平化發展都是經過了很多教學改革實踐總結出來的,在探索式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效果的研究和創新,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新媒體的零距離快速便捷的方式不僅將發散性思維和傳統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同時也保障了一種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其科學性和創新性能力得到發展。
面對新媒體時代下的教育內容和形式的變化,結合軍事理論課程的深度研究可以看出,每一種教學行為都會影響教學效果。軍事理論教育教學是顯性的教育方式,借助基于網絡的新媒體傳播平臺進行軍事理論教學的探索,可以拓展教學平臺,增強教學的社會性功能,強化校園網絡教育的影響力,新媒體的不受空間限制性可以使更多元化思想得到體現,突出教師和學生的良好互動性。 新媒體的影響力不僅能加快校園網絡建設的步伐, 同時也能構筑一種以新的教學載體為主的互動交流和傳播平臺。教師在對軍事課教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 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將政策方針進行解讀,借助新媒體的力量進行全方面、多元化的展開,使傳統的教學過程增加創新的影響力,從而更好地發展軍事課教育。通過全新的傳播途徑和手段可以更好地進行學科連接和互動,形成良性的互動傳播平臺。將媒介認知與文化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更好地進行軍事理論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4]。
參考文獻:
[1]馬水峰.新媒體視域下加強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的對策.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8).
[2]葉欣,陳紹軍.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場域的困境和理性反思.江蘇高教,2015,(5).
[3]陳秋濤,李曉慧.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的幾點意見[J].國防,2011,(6).
[4]魏開偉.新媒體視閾下的軍事理論教育教學研究.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9).
作者簡介:
石璐(1985-),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武裝部講師,研究方向:高校國防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