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積極培養中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學校通過理論與實驗教學、開放實驗室、本科生科研導師制等途徑,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思維能力,適應現代社會對中醫學的發展要求。
【關鍵詞】中醫學 科研創新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216-01
中醫學是我國的傳統醫學,承載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1]。中醫學的發展,不僅要加強對傳統醫學的傳承,更要立足當代,充分利用現代科學研究技術,推動中醫學的創新,使其成為更加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先進的醫學科學體系。
高校是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的結合點,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神圣使命,肩負著不可替代的歷史使命。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指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參與科學研究,獲得的正是運用基本原理進行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可以產生創新的種子。”[2] 科研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及科研創新思維將會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為促進我國中醫學事業的發展,使中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立于不敗之地,積極培養中醫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1.培養中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途徑
1.1 理論與實驗教學
基礎理論知識是科研創新的基石,老師應培養學生對中醫學的興趣,堅定中醫信念,促進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學好基礎理論知識,為科研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理論課老師要在課堂上講授自己或優秀的科研課題、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科研論文等,講授查閱文獻方法,鼓勵學生利用數據庫資源查閱中英文文獻,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拓寬學生知識面,消除學生對科研的神秘感,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
實驗教學是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過程,是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實驗的目的、原理、實驗方法等,還應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闡述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為培養臨床與科研的復合型人才,學校為中醫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了《醫學實驗技術的原理與操作》課程,課程包含了現代科研中常用的技術手段和實驗方法,包括細胞培養、Western blot、Real-time PCR、免疫熒光等實驗技術[3]。此外,在課程過程中引入了科研課題案例分析,如中藥有效成分對糖尿病發病機制的研究等。通過讓學生學習實驗原理、技術、分析科研課題案例、撰寫實驗報告等,培養了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科學素養,為學生下一步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實驗做了充分的準備。
1.2 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是實驗教學、科研實驗的重要場所,開放實驗室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硬件條件,如實驗器材、場地等,還為學生提供寶貴的軟件條件,如師資力量等[4]。開放實驗室的主要內容也不僅是讓學生學習基礎的實驗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科研環境,使學生成為實驗的主體,老師只起輔助作用,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培養學生自主科研能力。與此同時,實驗室的資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教學相長,也促進了實驗室老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校為中醫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建立了開放實驗室,由專職老師管理,設置門禁系統,學生進入實驗室可向老師提出申請。老師同意后,開通門禁卡,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實驗。實驗室會定期召開文獻和實驗討論會,讓學生了解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實驗技術等,學生向老師匯報實驗進度,并與老師討論實驗中遇到的困難。學校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現有的儀器設備、師資隊伍、科研條件等,為學生在空間和時間上創造了一個靈活、便捷、高效的學習環境。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文獻、確定課題、實驗設計、結果分析等一系列科研訓練,讓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
1.3 本科生科研導師制
本科生導師制是借鑒國外高校的辦學經驗,對學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種工作機制。學校實行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本科生與老師通過雙向選擇,建立固定的導師與學生的直接關系。學生可以參與導師的科研工作,熟悉相關領域的實驗技能之后,導師幫助學生選擇科研課題,獨立進行科學試驗,也可以完成畢業設計,撰寫畢業論文。學校鼓勵青年老師擔任科研導師,導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科研指導,促進了導師本身科研和指導能力的提升,鍛煉了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完善知識體系結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4 創新訓練項目
對于學生而言,科學研究是神秘的,也是枯燥的。申請創新訓練項目是提高學生科研興趣和意識的重要措施。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高校積極支持、鼓勵在校學生開展創新科研工作[6]。創新訓練項目提倡和鼓勵學生自主選題,學生以3~4人的小組為單位,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現有專業知識,選取有可行性和創新的科研課題。學生通過項目選題與申請、實驗項目實施、項目結題三個階段的訓練,創新思維被調動,科研興趣被激發,文獻閱讀、文字撰寫、分析判斷能力、應對挫折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都得以訓練提高。如果發表論文或申請專利,也將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科研熱情和自信心。
1.5 科學論壇
科學研究不能主觀臆斷和閉門造車,而應充分了解相關領域已有研究成果和前沿動態,為開闊學生和老師的視野,激勵學生科研興趣,學校成立了科技創新社團,經常舉辦科研學論壇、學術講座,邀請國內外專家講授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學生科學知識層面,為學生科研指引方向,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
2.結語
中醫學是我國的傳統醫學,科技創新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學校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了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使其掌握了現代科學研究基本方法, 成為既有中醫臨床基礎,又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復合性人才,對于學生進一步學習以及未來職業生涯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潔.中醫理論蘊含的哲學思想[J].社會主義論壇,2016(3):47-48.
[2]G.卡斯帕爾.斯坦福大學的成功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1999(1):3.
[3]趙娟.研究性學習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1(21):243-244.
[4]謝軍軍,章志量,華春珍,等.開放實驗室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6):85-86.
[5]王小雪.本科生畢業論文管理質量與績效評價[J].教育探索,2004(8).
[6]周業波.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在基礎醫學院大學生創新訓練中的作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7):968-969.
作者簡介:
張顥(1981.03-),男,博士,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