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法治國家是我國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所以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就要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而想要實現這一切就需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為此從已經逐步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初中生做起,逐步擴大宣傳范圍和深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從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內涵以及注意之點出發進行有關的分析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法治學科;核心素養
實現依法治國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也就是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律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要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其中實現全面守法就需要從學生做起,既重視道德建設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又重視發揮法律規范的作用,以此逐步將廣大中學生團結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隊伍中,實現全面守法的目標。因此筆者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對如何形成構建學生的法律和道德素養進行簡要分析。
一、 《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國家戰略的基礎上形成發展的,是對于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思想的全面貫徹。可以說《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建設是開創性的、創造性的卻也是歷史的必然。課程以培養守法公民、樹立法治觀念為主要目的,以期在教學過程中令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有效地運用法律知識參與到法律實踐中,最終形成對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價值認同、制度認同,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實現上述目標的重點在于抓準《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核心素養,即道德品質、健康生活、法治觀念。
二、 《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內涵
(一) 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是從一個人的行為思想中凝結出來的體現在內部的特點,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標準。因此無論是進行道德教育還是法治教育,其中重點都應當落腳在道德品質之上,應當令初中學生明大德、守公德、遵法紀、嚴私德,樹立積極正確的思想觀念。
(二) 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就是普通人從法律規范、法律事件中形成的一種對于法律作用價值地位的認知,在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中,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應當培養樹立法治觀念。真正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應用法律,發揮法律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正確行使法律權利踐行法律義務,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 健康生活
一切觀念培養的目的都是在生活中實際踐行,因此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只有落實到生活中才有意義,因此健康生活是檢驗以上兩項的重要標準。換句話說,通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育后學生應當形成健康的人格,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熱愛生活關心國家和社會,能夠正確地認知自我、規劃自我。
三、 《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注意之點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育不停與其他傳統學科教育,因此教師們的思路、教學理念應當與新學科相契合,應當與初中生的特征相銜接,以實現最大限度地追求本學科的教育目標;應當始終堅持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四者相統一的原則,從而最大限度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 深化對課程目標的理解
做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育工作不應當是應付政策的面子工程,而應當是一門真正能夠直達學生內心深處,影響學生行為觀念的學科。因此老師自身應當充分深入理解課程的目的特征,應當在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上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秉承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與此同時,學校一方面應當做好教師之家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工作,做到彼此之間的經驗共享、資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經常性組織教師進行自身思想道德、法治觀念的學習升級,促使他們始終以最先進的思想教育影響學生。
(二) 改變創新教學手段
對于當代的初中生來說,相比從前他們對世界更為好奇,因此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創造新思路。也就是說應當放棄原有的照本宣科、填鴨教育的模式,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推動學生之間思想碰撞。舉例來說,《道德與法治》中對于初中生所要求掌握的法律知識并非很復雜,因此在貫徹核心思想素養不動搖的前提下,在教育過程中老師可以借由一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小案例,在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幫助他們逐步樹立法治理念,逐步辨別是非曲直。
(三) 以更開闊的眼光看待教材,有效應用教材
相比較以前的思想道德教育,《道德與法治》的內容更為生動,更加方便學生的接收,但是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以更開闊的眼光去看待教材。在教材的框架結構內,結合教材固有的內容主動增添符合國情實際的資料,尋找貼近學生經驗、具體生動、具有教育價值的時事熱點和生活事件,帶領學生推敲鮮活事例與課程的內在邏輯,以此令學生在生活中能夠自覺思考,主動發現,合理應用。
通過以上三種措施可以幫助教師領會和貫徹教材思想、正確把握和運用教材內容結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探究性,從而最終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四、 結論
縱觀國際形勢,探討戰略方針可以發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并非依靠某幾個人就能實現的。因此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想要實現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必須依靠人民發揮人民的力量,而從青少年做起,發揮青少年的積極作用,則無疑是建設的基礎,這就需要做好人才的儲備。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重視《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育工作,保證并提高教育質量是一項重大偉大的工程,需要所有老師的一起努力,需要各位學者的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王有鵬.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內涵及注意之點[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2):104-106.
[2]海世智.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7,(28):14-15.
作者簡介:張延夏,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烏蘭察布市第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