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初中英語新課程的實施為背景,探討了以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里的基本理念為指導的教學策略,并以一系列豐富的課例展示了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策略
一、 引言
英語是一門語言,英語教學應當重視英語語言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英語課程的學習,是學習者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開拓視野,開發思維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價值追求的課程改革,呼喚教學理念的更新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因此,在新課程理念的推動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必須發揮個人智慧,大膽創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個性的發展。
二、 初中英語新課程中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師基于對教育教學規律和新課程教學理念的認識,分析總結教學經驗,確立教學的基本思路,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教學策略不等同于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對教學方法具有調節與指導作用,教學方法是教學策略的具體體現。教學策略是教師個人智慧與創新能力的體現。
1. 教學策略應體現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
(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
(2)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
(3)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
(4)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5)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6)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制定教學策略應當以這些基本理念為指導思想。
2. 教學策略的制定。
如果教師教得好就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配合,互促互進,教學質量也就提高了。初中英語教學策略的制定應當始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始終堅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始終關注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始終關注學生自信心的建立與學習積極性的培養,始終堅持創新教學。
三、 初中英語新課程中教學策略舉例
圍繞素質教育這個核心,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在此通過一些課例來具體談談初中英語新課程中的教學策略。
1. 讓學生參與有交際意義的英語活動,注重素質教育。
作為培養交際能力的手段,語言教學一開始就應該強調有意義的交際,但是沒有語法能力,有交際意義的語言實踐不可能進行。互動理論認為社會文化能力同語法能力一樣在構成方面都是有章可循。因此,沒有理由認為語法教學應該先于社會語言能力培養,也不該把語言能力培養和語法教學割裂開來。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讓學生參與有交際意義的英語活動,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例如,在講授關于愛好的英語表達方式時,先展示了比較豐富的關于運動與樂器的精美圖片供學生參考,然后引入話題:“這里面有你們喜歡的嗎?”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有。”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以后,就開始創設情景,并加以說明:“老師準備在接下來的這個假期開辦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以豐富同學們的假期生活。只要你們告訴老師你們的興趣愛好,老師就能夠幫你們報你們想去的興趣班了。但是,你們必須要用英語說,因為老師是一個英國人,不懂漢語。”這時,有個別同學面露難色。為了激發同學們更大的興趣,還展示了一些豐富多彩的興趣班活動照片。看到有好些同學躍躍欲試了,就開始提問:“I like playing soccer. And whats your hobby?”有的說:“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有的說: “I like playing soccer,too.”有的靈活一些的,回答:“I enjoy playing volleyball.”這時馬上給予表揚:“Very good. enjoy與like,love一樣,都可以用來表達愛好。”接著,又有人回答:“I like play the guitar.”這時,向同學們提出疑問:“同學們,他的回答跟我們剛才的有什么不一樣嗎?”有的同學回答:“我們都說playing,但是他說成了play了。”這時馬上表示贊同:“Good,應該是playing才對,因為表達愛好時,enjoy,like,love后面的動詞都要加上ing的。”在同學們熟悉了enjoy,like與love的表達方式后,開始引入be interested in這一表達方式,讓同學們嘗試一下這種新的表達方式,有的回答:“I am interested in play the guitar.”這時,就要及時提示:“注意in是介詞哦。”這時有同學更正說:“應該是playing。”“Very good.”對該同學表示贊同。接著,有一個同學說:“I am interesting in singing.”于是就問同學們:“有不一樣嗎?”有的同學就說:“是interested,不是interesting。”最后給予該同學表揚:“Excellent。”經過一番練習,同學們已經能夠正確熟練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愛好了,英語交際能力也得以提升。
2. 鼓勵學生體驗參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語言學習不是一次完成的事情,涉及學習者不斷地對語言的某些特征的關注,形成新的假設,然后,檢驗和修正原有的假設,才能最終學會外語。因此,學生必須積極參與英語課堂活動,通過反復運用,自己總結歸納,才能達到與人合作交流的目的。鼓勵學生體驗參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大有幫助,也正體現了《標準》里突出學生主體與倡導體驗參與的基本理念。
例如,在講授交通方式的時候,一邊展示交通工具的圖片,一邊問道:“你們是使用其中的交通工具上學的嗎?”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然后馬上轉入正題:“同學們,讓我們來玩一個問答游戲吧,每答對一個問題,該小組就加一分,看最后哪一組得分最高。我想知道你們上學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所以我的問題是‘How do you go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ike. What about you?”這時,有一個同學舉手回答:“I go to school by bike.”在表揚他之后,又重復了一遍by bike,以加深印象。這時,又有一個同學舉手回答:“I go to school by bus.”表揚了他之后,同樣重復了一遍by bus。這時,有更多同學舉手回答,并且都答對了。但有一個同學的回答“I go to school by foot.”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于是給予更正:“on foot是固定搭配,不可以說成by foot。”又有一個同學的回答“I by subway go to school.”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對于這個回答,提了一個問題:“這個不一樣的回答,大家說可以嗎?”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于是給予更正:“‘by+交通工具只能放在go to school等的后面。”這時,又有一個不一樣的回答 “by bikes”出現了,同樣也給予更正,告訴同學們:“by后面的名詞必須為單數形式。”這時,又有回答“by a bike”出現了,也同樣告知同學們:“by后面的名詞不需要加a、an、the。”通過這樣子的問答反復練習,同學們回答時出現的錯誤越來越少了,并且越來越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了。至此,“‘by+交通工具名詞的單數形式表達交通方式并置于句末”這一語法規則已經呼之欲出了。于是乘勝追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一語法規則,并引導學生互相提問,上臺表演,鞏固所學,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endprint
3. 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英語學習感興趣,同一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也都有感到疲倦的時候。教師應充分利用貼近學生的生活事例,設計生動有趣、形象具體的英語教學活動,如運用做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講故事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和運用英語知識。
例如,利用數學游戲,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英語活動,使學生掌握0到1000的英語表達方式。我準備了一疊數字卡片,讓同學們四人一組做算術游戲。我將所有的卡片面朝下放在桌子上。第一組人抽一張卡片,第二組人也抽一張卡片,最先算出兩張卡片加起來的得數的組可以拿回那兩張卡片,游戲結束后卡片最多的組獲勝。甲組:“我的卡片是twentyone。”乙組:“我的卡片是nine。”甲組先算出來,回答:“Thirteen。”乙組把握住機會,馬上更正:“thirteen是13,得數應該是30,thirty。”這一回合,乙組獲勝了。丙組:“我的是ninetynine。”丁組:“我的是two,得數是one hundred o one。”丙組:“錯了,101應該讀作one hundred and one。”這一回合,丙組獲勝了。……在此游戲過程中,學生掌握了0到1000的英語表達法,并且能夠靈活運用,增強了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習興趣。
4.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英語。
通過生活化英語的教學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活動中更加自然地學會與人合作與交往,培養學生更加完善的學習能力和優秀的思維品質。只有把英語與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學生對英語的熱愛才會不斷強化。
例如,在講授“如何指路”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是一個外國人,我在這里迷路了,我現在在小市橋南站,我應該怎樣去大潤發超市呢?請同學們為我指路,可以嗎?
學生1:“First,you should cross the bridge.”
老師:“Cross the bridge. Very good.”
學生2:“Then you should go along the bridge.”
老師:“I know. Is that all?”
學生3:“No. After you cross the bridge,you still need to go straight.”
老師:“Very good. Go straight.”
學生4:“When you see a bank,you must turn left.”
老師:“Good,turn left.”
學生5:“Go along the road,when you see the big clock,you can stop. The supermarket is behind the big clock.”
老師:“Oh,thank you. But I think its too far.”
學生6:“You had better take a taxi.”
學生7:“No,you should take a bus,its cheaper.”
老師:“Which bus should I take?”
學生8:“You can take the No. 14 bus or the No. 101 bus.”
學生9:“Remember,when you see the big clock,you should get off the bus.”
老師:“Thank you very much. You are so kind.”
最后總結:“謝謝同學們給了這么多好的建議。以后如果你們要給外國人指路,相信大家也能用自己學到的英語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選出最合適的交通方式,指明路線。”
5. 在課堂教學中建立過程性評價機制,注重語感的培養。
有學習和活動,就有評價工作。新課程倡導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過程性評價強調過程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習過程得到不斷的優化。
例如,在講授“主謂一致”時,讓學生用“我是……”造句,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能勝任。在這一評價環節中,學生們都能得分。其實,這屬于是語感分,有的語法基礎非常薄弱的同學也能回答出來。接下來,讓學生用“他/她/他們是……”造句,很明顯,這個任務稍微難了一點。有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答不上來或者是回答錯誤,但是,回答錯誤的學生還是能得一些分,這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敢于開口、敢于嘗試的參與分。最后,讓學生用be動詞的適當形式補全句子。不夠細心的話,這個任務也是不能很好完成的。提問優生時,會追加一、兩道問題,根據他們的細心程度酌情加分或者是扣分。在這個過程性評價過程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了成功與進步,更加充分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展思維水平。
四、 總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素質教育應運而生,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正是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教學策略必須要以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里的基本理念為指導思想。本文圍繞初中英語新課程中的教學策略提出了一些愚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和更多的同行交流教育教學經驗,不斷學習與進步,共同致力于新課程的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連亮.中學英語教學策略探究[J].教學與管理,2009(6).
[2]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S].
[3]劉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M].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101.
[4]王牧群.交際英語課內外活動設計[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程可拉.任務型外語學習研究[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
[6]樓成芳.搭建情景平臺,體驗生活英語[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
作者簡介:吳雅,廣東省清遠市,清遠市田家炳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