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琦 許春翎
[摘要]目前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普遍面臨著諸如實際學時壓縮、活動難以開展等問題。為保證教學效果,可以將具有形式多樣、組織靈活等特征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視為課內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并結合當前的大網絡環境,通過以最受學生歡迎的社交軟件——微信作為開展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主要區域,本文對該活動的可能性及預期進行研究,同時從高校學生的學習心理入手,從學生的接受意向、網絡化英語學習的可行性等角度研究了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心理的促進作用,并分析此形式教學活動存在的優劣之處。
[關鍵詞]微信平臺;第二課堂教學;大學英語;學習心理促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21-016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73 [本刊網址]http://www.hbxh.net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在課堂結構與教學內容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早期高校外語教育資源匱乏與學生語言學習的迫切需求之間的矛盾得以緩解。然而,如何能夠順應時代的需要,以有線互聯網、無線互聯網等硬件環境形成的“大網絡”環境為教學基礎,使大學英語教學在傳統課堂面授教學活動之外,通過基于當代大學生們常用的網絡交流形式實現“第二課堂”教學的創新模式構建,以滿足高校學生群體中“隨時學習、隨地學習”的語言習得要求,不僅成為擺在所有高校大學英語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成為高校外語教學長足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
一、“大網絡”環境下微信平臺的應用與大學英語教學需求的契合
隨著無線網絡等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和應用,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大網絡環境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于2014年進行的“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及效果調查”顯示:在當代的大學生中,微信的擴散率為80%,已經超過了原有的QQ等社交平臺;而在2017年所進行的大學生微信軟件使用抽樣調查中發現,微信在高校學生的覆蓋率高達96.24%,只有3.76%的大學生從不使用微信。從微信平臺的廣泛覆蓋率不難看出,這一平臺在學生群體中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具有信息傳播迅速廣泛的網絡平臺的社會適用度。在大網絡時代中,以“微信”為代表的網絡社交平臺在個人網絡終端的應用和普及必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行為模式和學習認知模式,微信用戶的龐大群體正是基于該平臺教學活動的使用對象基礎。如果能夠因勢利導地對如此廣泛使用的社交平臺進行改造,使其成為服務學生英語學習的“利器”,將是大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改革的突破性思路。
不可忽視的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正面臨著教學課時的不斷壓縮帶來的困境:因受課堂教學環境的制約,目前的學習模式在營造具有鮮明文化特征的語言環境方面仍顯不足,無法為學生創造足夠的語言演練機會。學生們“實時學習、學以致用”的意愿無法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學習者在沒有語言環境的狀態下必然形成外語知識同母語文化之間的斷層,從而影響學習者對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的興趣,單純的應試學習義進一步使學生喪失了親近英語,了解異域文化的樂趣。對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的“失趣”現象已成為英語教育的一大瓶頸,直接影響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外語應用能力以及文化知識的吸納,制約了大學英語教學成果在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方面的轉化。
在大網絡環境下,教學應當從學生喜愛的學習環境和需要的學習內容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不僅限于課堂內部的“師一生”單向信息流動,而要在網絡環境下為教學行為提供“流行”的傳輸媒介。針對微信網絡平臺而言,“熟人”社交圈不僅避免了傳統網絡環境中陌生人的干擾,也將進一步削弱傳統課堂面授時學生對于教師與所學知識的“陌生感”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抵觸感”,從而極大地增強同伴學習的熱情與積極學習心態的促成。因此,在大網絡環境下,通過對學生大學英語學習課堂之外的第二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積極探索微信社交平臺在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及對英語學習者心理的建設、促進作用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應用效果。
二、“微信平臺”的教學實踐與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發展現狀的適應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來輔助教學的方式得到了高校教師越來越多的應用,從相關的研究結果來看,經過對“中國知網”中收錄的期刊與博碩士論文庫進行檢索發現:2017年,以“微信+移動學習”作為關鍵詞的論文檢索結果為491篇,截至2018年6月,該主題研究論文已有109篇,內容涵蓋移動學習、活動設計、學習平臺設計等方面。以“微信+大學英語”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的結果,在2017年共檢索論文185篇,截至2018年6月,共有論文60篇,內容集中在微信網絡教學的設計、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等方面。以“微信+學習者興趣”為關鍵詞的檢索,僅有2016年1篇碩士論文。可見,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社交模式,雖然引起了廣泛應用,但將其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輔助作用仍然十分有限,對其進行的相應的應用研究也處于亟待發展的地位,在教學中的實踐應用與教師的科研預期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與“微信”社交平臺教學發展中“重應用、輕研究”類似的是,多數教育者們對“第二課堂”的理解依然停留于其“課外活動”的表層意義。在傳統的面授環境中,即使出現了以師生共同研究、同伴學習等相對靈活的教學模式,也常受制于課堂時長的限制,無法深入廣泛地展開進行。第一課堂的知識傳遞模式往往以“老師-課本-學生”的單向傳遞為主。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外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直接對第一課堂教學起到輔助功能。因此,將“第二課堂”從“活動”性質,轉化為“教學”性質,將是改變這一表層認識現狀的第一要務。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傳統的第二課堂教學的實施主體仍處于自由無序狀態,學習效率低下,活動形式僵化,參與人員分散,學生參與動機往往有悖于實際開展活動的目的等方面的矛盾突出。因此對課內教學所起到的輔助、促進作用有限。
因此,在學生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應用,通過各種大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模式的應用,將大學英語第一課堂教學同第二課堂語言實踐能力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提高,通過將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的前沿延伸到“大網絡”環境下的創新模式構建實現對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矛盾提出解決方案,大學英語“網絡化、課外化、實時化”學習模式的新思路,將進一步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化產生推動作用,兩者的有機結合也會改變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無序現狀,并進一步發掘“微信平臺”為基礎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的發展潛力。
三、“社交平臺”學生接受度與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的積極心理促進
從心理接受層面來看,對于誕生于網絡時代的“90后”一代大學生而言,微信社交平臺的應用對高校學生的人際交往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促進作用。但絕大多數學生對當前的微信應用仍然以交友聊天等“非學習”應用為主。如果能將微信類社交軟件開發成為受學生關注的教育教學平臺而非將其一概視為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洪水猛獸”,將極大地改變當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知識傳遞模式及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態度,因而將具有較強的積極學習心理建設作用。
社會互動理論(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認為,人的學習和發展的發生場所正是在人們的交往互動之中,因此更加強調學習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任務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動態性。在“大網絡”環境下,移動技術打破了傳統課堂學習的時間地點限制,提供功能強大的學習工具,大大改善學習環境。放松、民主的網絡環境有利于大家暢所欲言。學習由教室內拓展到任何時間地點。而網絡化的任務活動設計也會大大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教師對互動過程的監控也可以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狀態,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及時解決他們的學習問題。針對大學英語教學而言,大網絡時代的個性化教育方式具有更高的白由度和靈活性。特別是在大學英語第一課堂教學受到來自大網絡時代的巨大的挑戰,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已漸漸不能滿足青年學生追求個性的心理訴求和高效率外語學習的需要的前提下,同樣處于大網絡環境中的英語第二課堂教學必將面臨變革,以滿足學生不斷變化的外語知識學習模式和文化交流方式的需要。
必須承認的是,當前的微信平臺作為教學手段的應用仍然存在不少弊端,以教學內容為例,當前隨著網絡環境的大規模發展,作為針對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的專用學習資料存在著知識程度不高,簡單重復等內涵問題;同時也存在著各類捆綁軟件甚至部分不符合教育規范的內容的強行附加的網絡環境問題。另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往往囿于教學時間等方面的限制,無法有效地開展針對學生的有效的雙向互動,從而使教學功能得以削弱。而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還存在著學生在網絡平臺交流過程中更多的是以交友聊天等“非學習”應用為主,而忽略其教育作用等問題。這些都是擺在教學實踐者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以“微信”為代表的大網絡環境下英語第二課堂教學創新模式的構建使學生的課外活動形成對大學英語課堂語言學習的有益補充,通過微信平臺在第二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實際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親和力”,也可以實現在人文性第二外語教學平臺中,學生母語文化同外語學習的“互促、雙贏”局面,從而從根本上提高當前高校學生外語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從心理上對學生的語言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美]布萊恩·尼爾森.設計用于學習的虛擬世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美]麥奎根.移動學習:引爆互聯網學習的革命[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3]帥蓉,張景成.基于微信平臺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對比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6):24 -26.
[4]夏鵬錚.英語教學語言藝術[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
[5]楊濤.外語學習倦怠與動機關系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6]鄭世鈺.智能手機的微型移動學習創新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7]李娜.基于微信的大學生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J].電子技術,2017(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