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茜
摘 要:本文以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會計專業與臺州市黃巖區國家稅務局聯合開展“稅校合作”創新型實驗基地為例,探索研究基于高職財會專業的稅校合作新模式,打通了產學研通道、實習實訓通道、就業平臺通道、人才流動通道以及資源共享通道,發揮雙方在人才、資源、實務等方面的優勢,形成有效的 “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既能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平臺,也能為稅收實踐提供更好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對其他高職院校財會專業開展稅校合作項目,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推廣意義。
關鍵詞:高職財會專業;稅校合作;實踐創新
稅校合作的現實意義
從高校角度來說,高職財會專業是個實操性非常強的專業,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能夠活學活用,尋找理論在實際運作中的局限性和與實際操作的差距。而“校內理論學習、校外頂崗實訓”相結合的學生培養模式,沒有合適的實訓基地成為制約教學成果提升的瓶頸。
從國家稅務機關的角度來說,按照《納稅服務規范》簡化辦稅流程要求,稅務登記、注銷、文書受理、首次領購發票核定、稅務備案審批等所有涉稅審批等事項全部前移至辦稅自助服務廳,這一規定給納稅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辦稅大廳的工作負荷。以臺州市黃巖區國稅局辦稅大廳為例,臨聘人員占窗口總人數的70%,其中,一半以上入職年限不足6個月,且離職率偏高。工作壓力大、人員流動性強這些因素都給辦稅大廳的正常運轉帶來極大不便。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稅務機關與高校合作順勢而生。
“稅校合作”給稅務機關和高職財會專業解決各自短板提供了平臺。一方面,安排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到稅務機關實習,參與導稅、辦稅自助區輔導、申報指導、微信公眾號編輯等納稅服務科日常工作,以及稅法宣傳月、納稅人滿意度調查等輔導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培養學生專業素質,提升專業技能以及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成潮流,有針對性地開展納稅服務,營造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良好環境,落實大學生創業就業稅收優惠政策是稅務機關的一項重要社會職能。而高職財會專業學生志愿者的到來也能為稅務機關注入新鮮血液,能及時彌補辦稅大廳人員緊張的缺口,有效緩解工作飽和度過大的難題。
另外,從提升高職財會專業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能力出發,作為高職財會專業的教師,稅收一直是專業領域變化最快、影響最廣的模塊。在建立“稅校合作”平臺后,讓專任教師有機會深入國家稅務機關,了解國家稅收稅改的發展趨勢,了解稅改政策變化下的人才需求類型。通過和國稅員工共同協作,深化產教結合,提升現有政校合作模式,充分發揮高校知識和人才的積極促進作用,實現稅、校雙方在人才培養、科研調查、經濟發展等方面合作共贏。為學生謀福利,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與納稅人企業人員交流取經,豐富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模式。
本文以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會計專業與臺州市黃巖區國家稅務局聯合開展“稅校合作”創新型實驗基地為例,探索研究基于高職財會專業的稅校合作新模式,能夠很好地填補目前“稅校合作”理論及實踐研究的空白,對其他高職院校財會專業開展此類合作項目,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推廣意義。
稅校合作的具體實施內容
建立教學實踐基地
稅校雙方正式簽署稅校合作協議,深化產教結合,提升現有稅校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現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基地,掛牌成立“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會計專業教學實踐基地”。
一是校方結合稅務機關工作實際和發展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計劃,共同組織、實施學生實踐教學任務的落實,并為稅收征管事業發展提供外部智力支持。
二是校方每學期選派至少30名會計專業的學生,到臺州市黃巖區國家稅務局納稅服務科擔當納稅志愿者,由臺州市黃巖區國稅局提供滿足教學需要和符合學生培養方案規定的實踐教學場地、指導師資。
三是發揮大學生群體優勢,通過校園廣播、校刊、網站等途徑推動稅法入校園,為稅收宣傳注入新鮮血液。
稅校雙方實現教學實踐互動
稅校雙方本著“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原則,共同探索“一體化、三層次”稅收實踐教學模式。一體化是指從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整體考慮稅收實踐課程的布局與設置。三層次是指將教育培訓內容設置為三個層次。
一是基礎理論教學。在鞏固會計課堂教學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案例教學授課,將學生按照角色扮演進行分組,分別模擬稅務人員、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納稅人,互動處理其中的稅務問題。
二是專業模擬演練。利用稅務機關Ctais、金稅三期模擬系統仿真教學,形象化地讓學生了解稅務管理的業務流程,使學生對稅銀庫企業一體化有全面的了解,并熟知發票管理、報表管理、納稅申報等常見涉稅事項。
三是教學基地實踐。以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直接參與稅務機關日常涉稅事項辦理過程中,包括抄錄數據、整理檔案,參加稅務系統內部的業務考試輔導,當遇有重大改革任務時,擇優挑選個別學生參與重大改革攻堅項目,承擔可適性的工作。通過這樣相互配合、循序漸進,逐步展開地實踐教學安排,實現實務教學與稅務實踐無縫隙對接的目標。
稅校雙方開展聯合研究
稅校雙方聚焦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遇到的一系列亟待突破的現實問題,立足自身實際,積極搭建研究平臺,整合研究力量,借助科研“外腦”,在確保高校學術研究水平地同時,也能著力提升稅務干部的科研能力,實現互利雙贏的結果。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成立“黃巖國稅&臺州科技職業學院稅務研究中心”。負責審議確定科研共建的長期規劃,對共建合作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把握學術研究方向。
二是緊密結合稅收中心工作,針對稅制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前瞻性課題研究,圍繞稅收管理重點和難點開展務實性調研,聯合撰寫《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研究——以黃巖區為例》《營改增對現代服務業的稅務影響分析》 《營改增對地方稅收影響及應對》等調研文章,為“營改增”全面推開后地方政府重大經濟決策提供嚴謹可靠的數據支持。
三是依托臺州市黃巖區國地稅聯辦的“納稅人學堂”,吸收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專業人士,共同籌建“桔鄉稅苑”學術論壇,通過建立立體的、多元的溝通平臺,促使稅校雙方常態化開展稅收研究活動。
提供就業支持
稅校雙方,共建創業教育、創業培訓、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四位一體”的創業服務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是組建學生創業輔導團。定期組織國稅領導走進高校及學生創業園區開展面對面授課,為創業學生提供信息服務、政策咨詢、風險評估、跟蹤指導等“一條龍”專屬服務。并分行業設立稅收分類咨詢互助會,組織老學員分享優秀項目創業經驗,搭建交流平臺。
二是成立稅法校園宣傳隊。加強對本校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發票管理、營改增涉稅處理等知識宣傳講解。充分利用“互聯網+稅務”宣傳平臺,借助稅企Q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對創業學生進行定制式服務,推送最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及時解答學生自主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類涉稅問題。
稅校合作的總結與延伸
“共建共享、共同培養、聯合研究”的稅校合作模式,打通了產學研通道、實習實訓通道、就業平臺通道、人才流動通道以及資源共享通道,發揮雙方在人才、資源、實務等方面的優勢,形成有效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既能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平臺,也能為稅收實踐提供更好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一方面按照合作協議選派學生到國稅協助開展工作,如在營改增攻堅期間、金三上線準備期間累計向國稅選派了30多名會計專業的學生志愿者們,承擔了大量事務性、輔助性工作任務,有效緩解了人手不足的實際困難。
另一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地”這一平臺,我校專任教師為國稅引入較為穩定的人力資源和外部智力支持的同時,為其節約了向社會購買勞務和服務的經費。
同時,根據我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需求,設立特色課程如開展上崗實踐提供理論知識培訓,由臺州市黃巖稅務局選派骨干精英,成立講師團,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操作輔導。并定期在學校內部開展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稅收優惠等系列的知識講座,此舉預計每年能夠為我校會計專業節省一定數額的教育培訓經費。
在充分開展現有的“稅校合作”內容的基礎上,可在如下方面做更多的延伸與嘗試:
借助“互聯網+”,豐富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豐富教學方式。稅校雙方可聯合開展稅務相關課程,如《納稅申報》《稅務會計》等課程的微課視頻錄制,擴充高校現有的課程教學資源庫。
同時,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克服傳統答疑受時間、區域等因素限制的缺陷,建立移動式稅收答疑專區,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并舉。
共享資源,促進學術研究
稅校雙方本著“資源共享,互幫互助”的原則,深入開展資源融合與互動。
一是國稅機關為學校開展科研提供日常征管經驗及有關數據,并提供稅收政策解析,為學校稅收實務工作學術研究提供便利。
二是學校利用館藏資源和師生資源為國稅重大改革、重點項目推進以及重要課題研究國稅提供較為穩定的知識支撐。
深化合作,拓寬就業途徑
繼續推動創業培訓進校園、創業政策進校園、創業成功經驗進校園、創業服務進行校園“四進”活動,重點為自主創業大學生提供信息引導、風險評估、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創業孵化服務與指導。另一方面,對實習成績實施量化考核,可根據國稅機關的招聘需求,為學生爭取擇優聘用為協稅人員的機會。同時,可由國稅機關向企業、稅務師事務所推薦相關優秀畢業生,促進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無縫對接。
豐富論壇,助力經濟發展
進一步豐富論壇,為高校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一個稅收知識探討平臺。并結合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選擇若干課題開展深入研究,形成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和學術成果,為地方經濟和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參考。
基金項目:2017級訪問工程師校企合作項目“高職財會專業的稅校合作新模式探索研究”
(作者單位:臺州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金存.地方政校合作目標機制創新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2).
[2] 葉莉莉.浙江職業教育“政企校”合作育人機制研究——以海寧市和金華市為例[D].教育學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