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襄 張家瑞 蔣梟 康茂森
摘 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入改革,互聯網通訊技術有了長效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投資模式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展。社會對網絡理財服務需求迅猛增長。目前我國對互聯網理財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在互聯網理財產品設計,理財業務實施、行業監管、制度保障等方面都不夠完善。本文就互聯網金融的優點及商業銀行存在的弊端問題,結合闡明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影響并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個人理財
互聯網金融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應該予以重點關注。在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下,個人理財也逐漸依托互聯網金融的多樣化模式,在一定的財務條件之下,按照層級滿足各類客戶對個人理財目標的需求。因此,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我們需要認識到理財的必要性,學會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適合的理財計劃。
互聯網金融特點及優勢
受眾面廣
互聯網金融在公眾參與度高的模式下,供需雙方直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資金的融通,操作方便,深受歡迎。此外互聯網金融被廣泛認為是普惠金融,主要在于其成本低,公眾可以將手中暫時閑置的資金通過網絡平臺借貸出去,從而獲利生息。
效率高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大數據,電子商務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并在近幾年內實現了快速增長,以余額寶為例,上線短短時間,用戶就突破200多萬,實時轉入資金已有幾十億。目前,余額寶規模已達數百億,資金力量雄厚。
我國商業銀行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后續跟蹤服務不到位,“回頭客”缺少個人理財服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除了接觸客戶、了解客戶基本財務信息之外,還包括了交付方案之后,對客戶提供長期的后續咨詢。第二,商業銀行缺乏風險控制思想,我國商業銀行存在盲目追求利潤最大化,對理財產品存在的風險沒有進行公開披露,使得客戶利益受損,進而使商業銀行承受了較大的信用和聲譽風險,導致部分金融機構假借銷售理財產品為名欺詐客戶,進一步加大銀行的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影響
通過對我國傳統的商業銀行經營模式與互聯網金額的差異比較分析不難看出,互聯網金融實現了多方面的突破,傳統的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不斷升級。
第一,由于市場份額的縮小,商業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競爭加劇,為了占據盡可能多的市場份額,商業銀行不得不改進經營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削減中間費用。第二,互聯網金融以其交易手段先進、高效率、低成本獲得了眾多中小企業以及社會公眾的青睞,商業資金存款規模減小,客觀上促使商業銀行降低了資金門檻。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普及金融知識,引導公眾理性理財
其一,從銀行層面來講,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市場的主體,它的主要受眾群體是社會公眾,商業銀行可以單獨設立一個宣傳部門,對來行辦理業務的居民宣傳金融知識,擴大社會影響力。其二,要想從根本上轉變居民理財觀念,普及金融教育,高校可開設與此相關的選修課程,從學生階段便深化對到金融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理財理念奠基。
注重品牌效應
打造專屬的理財產品創新是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尤其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創新理應成為商業銀行考慮的第一因素,因為只有創新,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大多只是對外表稍加粉飾、修改,實質性內容沒有變,同質化現象嚴重,無法留給客戶深刻的印象。
互聯網金融安全方面
相較于傳統模式,其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優點,但由于缺乏監管機構和法律規范,互聯網金融存在著信息、技術和資金安全等風險,因此在制度上我國需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和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的互聯網安全機制,為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互聯網金融擴大發展方面
應促進銀行與涉及互聯網金融的企業和平臺深度合作,傳統金融依托其強大的現實基礎和完善的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依然處于主導地位,同互聯網金融形成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的格局。
促進商業銀行與涉及互聯網金融的企業和平臺的深度合作,一方面使銀行吸納的資金可以流向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擴大其“資金池”,促進小額貸款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使銀行的客戶信用數據同互聯網企業積累的交易數據有效對接,完善信用評估體系,減少互聯網金融個人理財的風險。
結語
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應運而生,給傳統銀行業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面對新興產業品的競爭與壓力,以及我國商業銀行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各商業銀行必須及時作出針對性的調整和改變。只有認清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外部環境,了解發展理財業務的內在要求,才有動力深刻剖析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從而有效推進發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戰略構想。
(作者梁襄、張家瑞、蔣梟單位:西華大學;康茂森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賈璐.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沖擊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探究[J].商情,2017(31).
[2]馮聰.互聯網沖擊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對策[J].廣東經濟,2016(12).
[3]張俊萍,方曉明.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探索[J].改革與開放,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