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亞君
摘 要:善意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基于規范約束機制的層面上為公司創造治理溢價,對平衡各主體包括中小股東的利益共享機制,以及促進資本市場的穩健發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維權”的重要性,然后歸納了機構投資者“維權”的出發點、問題點以及“維權”的途徑,最后提出完善機構投資者“維權力”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公司治理;信息不對稱;控制性股東
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維權力”的重要性
機構投資者的存在刺激著資本市場良性的發展勢頭,影響著公司治理結構良性循環的發展。受托經濟責任背景下,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公司治理被給予了很高的呼聲,其有利于減小中小股東與管理層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鴻溝,防止控制性股東及管理層不當的經營決策以致中小股東的所有權權益受損;也有助于中小股東借助于機構投資者來維護自己的所有權權益不受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代理成本增加的影響,致使弱化中小股東的訴求等。
據2016年深交所市場統計年鑒,個人投資者占A股投資者比例從2006年3781.54萬戶上升到2016年的20736.72萬戶;機構投資者占A股投資者比例從2006年的16.45萬戶上升到54.55萬戶;B股市場中,個人投資者占B股投資者比例從2006年的625424戶上升到2016年的1042784戶;機構投資者占B股投資者比例從2006年的4495戶到上升到2016年的6216戶。隨著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投資者數量和投資比例越來越高,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維權”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維權”的出發點和問題點
《公司法》規定:公司股東依法享有公司質詢權、參與公司重大決策、選擇管理者、資產收益等權利,但控制性股東以及管理層侵害中小股東的所有權權益現象很普遍,應如何融入機構投資者的治理能力進行合理“維權”,創造股東價值最大化以及治理溢價是企業經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考量。
中小股東質詢權是指中小股東在股東大會對企業治理層關于企業相關議會決策提出質疑并得到相應的答復,是中小股東參與到企業經營監督的一種積極體現。中小股東質詢權的有效行使不僅關系股東個人權益的保護,而且也涉及公司股東大會的公平和效率。但中小股東質詢權在制度設計和制度執行上有著很大的反差,缺乏相對應的針對性資訊支持,而且即使有相關的資訊支持,也缺乏足夠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基于中小股東在質詢權的資訊及時性和“消化力”的問題上處于較弱的群體,因此如何依附有著專業運營管理的機構投資者在股東大會來有效行使質詢權,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對促進股東大會的公平和效率以及中小股東參與到企業經營監督中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股東決策表決權是股東行使投票權的權利,關乎股東在股東大會形成的決議來影響企業的重要經營決策,尤其在投票選擇董事會成員和董事薪酬重要公司決策上,股東有效行使投票權都會影響到股東大會的公平以及企業經營效率。然而現實中由于表決權成本高,且股東們參與程度不高,導致大多數“走過場”的股東大會屢見不鮮。因此中小股東借助機構投資者代理人的角色行使他們的權利,不僅能保證中小股東在企業的合法權益,而且是實現良好公司治理環境的重要因素,關乎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股東收益權包括股利分配及其他收益的享有,這些都是股東較為關注的收益問題。但現行中控制性股東損害中小股東收益權的現象依舊普遍,比如控制性股東通過少分配現金股利直接影響中小股東到手收益;或通過“隱性”關聯交易來影響公司利潤,其直接影響中小股東到手收益;再者控制性股東會通過長期占用公司資金來影響中小股東的到手收益。從公司治理的職能層面上看,監督管理層和保護股東收益權一直是并行的關系。治理層應在公司治理的框架機制下,強化對管理層的監督和制衡,防止權力的濫用,從而實現股東收益權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的目標。同時,中小股東如何借助機構投資者的力量來合理維護收益權,保證利益的共享機制,都是衡量公司治理質量的重要考量標準。
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維權”途徑
基于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維權”的成本收益原則,機構投資者愿意積極參與到公司治理中,不僅在企業經營和戰略方面上提出了建議,在董事會推薦董事人選和更換管理層人事上也積極提出了建議,有利于公司提高經營績效和公司治理運行機制的發展。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到公司治理的“維權”上可以通過兩個途徑:第一通過企業的內部行動來參與公司治理“維權”;第二通過外部行動來參與公司治理“維權”。
通過企業的內部行動來參與公司治理“維權”,主要通過與治理層私下溝通、發送解釋函和建議函、行使投票權等方式來進行維權。一方面,機構投資者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專業的運營能力、優質的信息資源等優勢,企業治理層重視與機構投資者的溝通,每年通過不定期的會議、會晤、訪問等方式針對企業在財務戰略、管理層人事、經營績效等方面的重大決策進行溝通,對促進公司治理的良性循環起到了很好的改善。另一方面,對企業管理層的一些重大決策決議若想提出問題和建議,通過適時地給治理層發送解釋函和建議函,也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通過企業的外部行動來參與公司治理“維權”主要有行業組織監督、組成機構投資者聯盟、訴訟等方式。在國外有較多的以各類機構投資者為成員組成的行業組織監督,在我們國內也有保險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協會、中國信托業協會等行業組織對各類機構投資者進行監督,規范各類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運營及公司治理的行為以確保資本市場的穩健發展;其次,機構投資者聯盟在國外是由較多的形式牽頭成立的,而在國內由本國資本牽頭的機構投資者聯盟為數不多,例如2016年由中民投牽頭成立的亞洲機構投資者聯盟就是其中之一。機構投資者聯盟對于規范和監督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及公司治理行為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成本高、效率低的法律訴訟途徑進行“維權”,在國內由機構投資者提起的訴訟案較少,在國外較多。
對策及建議
機構投資者通過提高在公司治理中的“維權力”,不僅對促進機構投資者帶動中小股東參與公司治理有著正面的作用,還可以緩解機構投資者“用腳投票”的投資行為以及改善中小股東短期的投資行為。完善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的“維權力”,首先得重視環境的改善,需要著眼于完善企業軟環境層面上來提高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的“維權力”。
首先,積極完善機構投資者與公司治理層、管理層的順暢溝通氛圍,包括物理氛圍、社會氛圍、心理氛圍等的改善。溝通氛圍及渠道的完善具體包括: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發揮主動性來代替以往機構投資者發揮主動性的溝通;增加溝通次數;增加溝通渠道。
其次,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完善及落實。提高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的“維權力”還需要制度建立的不斷完善。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完善,是保證機構投資者能力和實力發揮的環境前提。只有不斷地完善制度環境,才能使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維權”中不斷地發揮能力,積極參與到公司治理中,并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規范自己的治理行為。此外,法律法規和制度完善層面上,需要在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累計投票制度、董事責任保險制、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保護等制度的制定上更加具體細節化。
再次,優化公司治理運行機制。公司治理的質量是成熟資本市場投資的重要考量,發揮機構投資者的治理監督職能來優化公司治理運行機制,不僅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前提,還是保證公司治理溢價的有效手段。其一,有必要優化狹義的公司治理機制定位的公司管理層的約束機制;其二,優化廣義的公司治理機制定位的利益相關者包括中小股東利益的動態平衡共享機制。
(作者單位:陽光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伊志宏,李艷麗.機構投資者的公司治理角色:一個文獻綜述[J].管理評論,2013,25(05).
[2]吳先聰,劉星.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研究綜述—起源、機制和效應[J].軟科學,2011,25(09).
[3]林志偉,胥佚萱,郭琳.投資者監督、政府干預與企業價值—基于機構投資者的經驗證據[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0(05).
[4]高雷,張杰.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