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軍
摘要:文章按照修改后的政府補助條例與當下實行的《基本建設財務準則》,根據當前國有建設機構會計實務活動,介紹了以上財務規則對國有建設機構財務活動的影響,且對所重視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國有建設機構;會計實務;問題分析
一、修改后的政府補助會計規則方針政策
2017年國家財政部門發布了財務[2017] 15號文件“有關印發修改《企業財務規則第16號-政府補助》的要求”,對以往的政府補助條例進行了修改與補充,和舊版準則比較,主要有如下幾點差別:
(一)基于原規則,修改后的規則增添了對政府補助特點的描述,方便區別企業從政府獲得的經濟資源屬于政府補助、政府財政性或者政府采購服務。
(二)修改后的規則確定了企業和政府產生交易所獲取的收益是否要視為政府補助展開財務處理的問題。修改后的準則明確強調,若一項交易和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等常規生產經營息息相關,且來自政府資源是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對價亦或是對價的構成部分,那么該項交易要根據相關財務規則展開財務處理。
(三)新準則針對政府補助怎樣計入損益有了詳細規定。針對與企業常規生產經營有關的政府補助,可以計入“其他收益”科目,并在利潤表上的“營業利潤”科目上獨立列報和沖減一些成本費用;和企業常規生產經營沒有關系的政府補助,依舊計入營業外收支。
(四)新準則詳細規定了財政貼息的業務處理,尤其是針對財政直接下撥給企業的貼息經費,需要將相應的貼息經費沖減有關借款成本,而原準則需要納入“營業外收益”。
二、國有建設組織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報表的列示和轉變問題
按照《基本建設財務準則》的內容,針對國有與國有控股單位采取財政經費的基本建設會計行為,要根據項目獨立核算并和核算結果引入單位賬簿與會計報表。而且,還要制定基本建設會計報表與相關信息上交給財務中心、項目主管單位[1]。結合新財務準則,基本建設財務科目體制包括兩種,即經費占用類與經費來源類;根據項目獨立核算并制定的基本建設會計報表主要涉及“經費平衡表”、“資金狀況明細表”、“交付應用資本總表”、“交付應用資本明細表”、“待攤投入明細表”、“待核銷建設支付明細表”、“轉出投入明細表”等會計科目報表。
在會計實務中,為滿足《基本建設財務準則》的要求,一般國有建設組織會為采用財政經費的基建活動設立獨立的會計核算帳套,把基本建設成本與基本建設經費來源根據“建筑安裝項目投資支出”、“設施投入支出”、“待攤投入支出”、“其他投入支出”和“基建付款”、“工程資本”等內容展開會計核算,并在該基礎上制定基本建設會計報表。而且,國有建設組織還要把基建項目會計核算狀況整體視為“在建項目”引入單位賬簿,以及以《企業會計規則》為編制依據的會計報表,這就形成了以《基本建設財務準則》為編制依據的基本建設會計報告向企業會計報告實現轉換后再實施并表的問題[2]。針對這項工作的處理,當前能檢索到的政策文件只有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國資廳評估涵[2003]329號《有關印發國有建設組織報告并入企業會計決算寶寶財務科目轉變參考格式的通知》,這個文件列示了在轉變報表時基本建設會計報表業務和企業會計報表科目間的聯系。但因為該文件發布時間是2003年,隨后《企業會計規則》和《基本建設財務準則》都進行了全面修改,該文件的部分內容和修改后的《企業會計規則》及《基本建設財務準則》有一些不相符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預付項目款在企業會計報表上的列示問題。針對許多大型建設項目一般建設工期都很長,而項目建設階段的預付款像預付項目款、預付材料款等,均是在建設階段與項目服務承包商進行項目計量結算是逐次進行扣回,項目預付款由發生到徹底收回常常會超過一個財務年度。國資廳評估涵[2003]329號強調,在實行基建會計報表朝企業會計報表轉換和并表時,要把基建會計報表上的預付項目款于企業會計報表中列示成“預付款項”,于資產負債表上計入流動資本,但就預付項目款的經濟活動本質來說,其并不符合《企業會計規則》對流動資產的表述,在企業會計報表上列示成“流動預付款”,會影響到企業會計報表應用者對企業償債水平的研究。
2.國有建設組織獲取的經營性基建活動財政經費在企業會計報表上的列示問題。國有企業獲得的經營性業務財政經費,當前主要分成補助性財政經費和政府以投資人的身份向企業投資這兩種類型,對應的基本建設會計報表上分別列示成“基建撥款”和“項目成本”這兩個會計報表科目[3]。結合國資廳評估涵[2003]329號文件標準,在基本建設會計報表轉變成企業會計報表時,針對列示成“基建撥款”的補助性財政經費,要在企業會計報表上列示成“專項應付款”。而政府補助條例就明確針對基本建設工程的財政補助經費是與資產有關的政府補助,需要沖減相關資本的賬面價值和確定成“遞延收益”。所以,國資廳評估涵[2003]329號文件和政府補助條例,針對基本建設業務的財政補助經費,在企業會計報表上的列示問題方面存在不相符的內容。
(二)基礎配套設備在資產交付環節的財務處理問題
國有基建組織經營性建設工程中配套專用設備如專用鐵路途徑、專用公路、專用電力設備等,在某種情況下會在項目竣工后交由相關單位及部門,并通過接收資產單位負責相關設備的后期運維工作。針對移交該部門資產怎樣進行財務處理,在《基本建設會計準則》中沒有做出詳細表述。而按照政府補助條例,就要對這部分轉移的資產是否是按規則內規定的內容進行認定。如符合該準則要求,則需要沖減相應的遞延收入賬面余額,超過的部分就計入當期損益,而且,有效降低在建項目成本進行轉出投入處理。若不符合該準則要求,則要進行捐贈支出處理,降低移交少數在建項目成本,并計進“營業外支出”。但當前針對認定的標準還有待相關政策或財務準則應用指南進行明確。
三、國有建設組織會計實務問題處理策略
(一)針對預付項目款,在企業會計報表中可以作為在建項目來列示,這樣有利于體現預付項目款的經營活動本質,更滿足實質重過形式,也有利于企業會計報表應用者科學分析企業償債水平。而且,為防止企業財務應用者按照涉及預付項目款的在建項目余額占基建工程概預算比重來預算項目總體精度而出現誤解,還要考慮在實行財務報告附注披露時,針對在建項目內所涉及的預付項目款進行獨立列示披露。如此不僅確保了會計報告的總體嚴謹性,還確保了“在建項目”這個會計報告科目的正確性。
(二)針對國有建設組織獲得的經營性基建業務財政經費在企業會計報告中的列示問題,兼顧到國資廳評估涵所發布的文件,隨后下發的政府補助條例和《基本建設財務準則》,針對以往的相關準則都進行了全面修改,所以,針對該問題要根據政府財政補助標準,將國有建設組織獲取的經營性基建業務財政經費在企業會計報表上的列示是“遞延收益”。[4]
(三)針對國有建設組織經營性基建活動竣工后,基礎配套設備在資產交付環節的財務處理問題,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處理。首先,經營性基建活動竣工后,基礎配套設備移交到政府各職能部門中,并通過資產接收單位負責后期運維工作。國有建設組織在獲取財政單位書面認同的狀態下,要考慮把部分移出的資產是該準則中強調的“已確定的政府補助應當退回”的要求,并按照政府補助條例的相關規定展開財務處理。其次,經營性基建活動竣工后,基礎配套設備移出其他企業和單位,并通過資產接收單位負責后期運維工作。
參考文獻:
[1]郭宏.對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實務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時代金融,2017 (30):130-131.
[2]張濟新.關于國有建設單位與事業單位會計體系并軌的有效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6 (09):132-133.
[3]葉丹.在國有建設單位中內部會計控制的應用探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5 (17):250-251.
[4]毛衛華.完善國有高速公路建設單位會計核算的幾點建議[J].交通財會,2015 (0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