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東
摘 要:歷史是高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世界發展的歷史,并能以史為鑒,不斷反思自身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學習能力。目前,高中教學重視對學生歷史感的培養,也就是對過去所發生歷史的一種感受,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主要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感的途徑進行了闡述,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歷史感;有效途徑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依據目前的教學形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是高中歷史教學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通過對學生歷史感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掌握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目標。
一、高中生歷史感培養的原則
1.歷史帶入性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感,就必須遵守對應性原則,教師要依據歷史事實,采用有效措施,對學生的歷史感進行培養,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感。
2.正向性
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用鼓勵、感激或者是信任等多種正向引導的方式對學生的歷史感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同時,老師應該采取辯證的方式,去理性分析這些歷史事件,讓學生對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3.合適性
從高中歷史內容看,并不是全部的內容都符合歷史感培養條件,因此,老師在歷史感培養過程中要遵守合適性原則,應該結合教學內容的類型、特征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去培養他們的歷史感。另外,還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歷史感。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感的途徑
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感,老師發揮著主導作用。首先要重視歷史內容講述的策略性。也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一些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內容,從而使老師的歷史講述更加具有感染性。在應用策略的過程中,比較常用的方式就是代入式和比較分析。代入式是指教師結合課程內容,用富有情感的語言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增加學生的歷史體驗,從而培養歷史感。例如宋代青瓷這一內容,在介紹冰裂紋青瓷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冰裂紋青瓷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對這些圖案進行介紹,包含冰裂紋瓷器的來源、冰裂紋的寓意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觀看圖片時對宋代冰裂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對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產生由衷的敬佩,并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而比較分析指的是老師在對歷史內容進行講述時,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類型事件作比較、分析,讓學生快速理解課文,了解歷史,喜歡歷史,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感。
2.強化學生歷史知識記憶
要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單靠學生理解歷史內容是不夠的,還要強化學生記憶,將知識內化,學生只有當對歷史知識形成深刻記憶時,才能更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才有利于學生歷史感的培養。縱觀歷史課程,很多知識都離我們非常遙遠,而且有些內容也比較枯燥,若老師在講述知識時只是一味地進行理論概述,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時,就必須提高學生的歷史感。例如在教學鴉片戰爭時,要想對《南京條約》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就需要弄清鴉片戰爭的時間、內容、發生背景等,學生才能夠以此為參考去分析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雖然單從歷史課本內容看,知識結構較為零散,但是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深入了解后就能發現,內容都是環環相扣的,有其內在聯系。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用思維帶動記憶,學會用辯證的思維去分析歷史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感,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合理利用情境教學
在傳統歷史課堂教學中,所包含的概念、理論等都非常多,但是有關歷史事件的細節、史實卻涉及非常少,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提上來,無法達到歷史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要想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還應該保證歷史教學的人性化,以課文內容為基礎,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營造出富有情感色彩、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另外,歷史教學最大的特征就是離我們的生活較久遠,學生很難融入教學情境中去。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歷史知識,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語言等方式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將歷史事件真實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歷史內容,增強學生的歷史感。
總而言之,雖然歷史知識離我們較久遠,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但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老師應該采用有效的方式真實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自覺融入歷史教學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歷史感。
參考文獻:
[1]周菊萍.利用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歷史感的方法[J].中學教學參考,2016(34):103-109.
[2]余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感的培養探究[J].黑河教育,2015(8):52-69.
[3]王大標.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感[J].新課程導學,2016(27):66-7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