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言文學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學科,它是一門主要學習漢語知識和中國傳統文學文化的基礎學科。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沖擊下,關于漢語言文學傳播新途徑的探索勢在必行,對漢語言文學的未來發展前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網絡 傳播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國,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主體,綜合國力的增強使漢語言進一步走出“國門”,漢語已成為全球語言交際系統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便利的網絡環境,為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和發展帶來了良機,但是也為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面對挑戰,如何更好地傳播漢語言文學,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一個問題。本文將從漢語言文學在新舊不同的教學環境中對比分析,進而探究新形勢下與時俱進的傳播手段。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漢語言文學的傳播發展狀況
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文學學科,主要引導學生學習漢語和中國傳統的文學知識,這門學科歷史悠久而古老,是了解中國歷史、中國詩詞歌賦等文學樣式和文學作品的一個途徑。在互聯網不發達的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習專業知識的方式相對比較固定,對于文字為主的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和自主閱讀學習為輔。
課堂教學中,傳播漢語言文學知識的主要是紙質版的教科書,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一起走入文學的世界中了解文學的發展和不同的文學作家。大家都是在紙質版的書面材料中、在老師的點點講解中學習漢語和了解文學的。這時期在教學中,文學作家給學子們留下的印象大多是書面上的黑白圖像和文字介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有“死記硬背”的思維痕跡,同時也會使課堂出現枯燥乏味的現象。
課堂教學外,作為漢語言文學的愛好者,能夠主動利用業余時間主動閱讀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和人物傳記、報紙期刊等,但是仍然離不開紙質版的文學材料。這樣的學習并不能推廣到所有的學生,因為這是完全靠自覺的,自覺主動性要求比較強,而自我克制力弱的人就不會去主動閱讀文學作品,從而導致一系列文學傳播中的弊端產生,達不到漢語言文學傳播的最終目的。
二、網絡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傳播新手段
網絡技術發達的今天,雖然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但是課堂上的教學在教學改革新模式的要求下,出現了很多輔助條件。尤其是大學擴招導致高考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上大學成為了很普遍的一件事情,這樣的擴招現象致使進入到大學的學生身心結構差異太多,個性特點比較鮮明,最終難以一致地接受枯燥的課堂教學內容。加上互聯網的產生,同學們更加喜歡多媒體設備播放的各類專業素材,因為它能給學生帶來更加新穎、更加清晰的專業知識講解。同時,網絡條件的便利,也提供了更多被學生們接受的其他教學方法,像文學作品的名家閱讀、網絡平臺豐富多樣的文學賞析、網絡中立體的經典文學形象等增強了同學們在課堂學習中和業余時間里對文學的興趣愛好,從而能夠更準確、更快速地記住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
網絡環境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知識傳播空間,有力地減少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漢語言的發展傳播關系到中國優秀文化的發揚,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礎,將其發揚光大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光榮職責。新的網絡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有哪些新的傳播手段?
(一)電子教材的合理應用
縱然是網絡環境日益更新的現代,教學中仍離不開紙質教材的運用,但是我們可以根據網絡平臺的有力條件,在紙質教材中適當增添電子類的教材,例如:在語文教材中某一篇文學作品下添加二維碼,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電子網絡教材,這樣可以避免紙質教材的知識面的固定性和死板化。同時,電子網絡教材中可以適當增加相關知識的講解,增加知識點的容量,適合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知識點進行反復學習,避免了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的限制性。
漢語言文學的傳播過程中適當應用電子教材,能夠使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范疇更加寬泛,并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樂趣,同時實踐了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二)智能手機在課堂教學中的適當運用
在新的教學改革要求下,課堂教學中融入了新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正逐漸成為了當前教學改革的新趨勢和潮流,不管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都在試探性地進行著這一嘗試。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離不開的一個部分是課堂中的視頻教學,這對于以前的傳統教學方式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有著也得力于網絡信息化的發展,網絡平臺的推廣。
在“翻轉課堂”漢語言文學知識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在備課時準備好本節課所要講解的相關視頻材料,同學們通過對視頻的觀看學習,共同合作探討思考問題,運用智能手機連接學校的公用網絡,在有網絡的情況下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答題或者討論,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同時也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使抽象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更加具體化,使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更容易地吸收漢語言所帶來的文化趣味。
(三)微信公眾號的合理運用
對于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傳播,利用當前最為流行的微信公眾平臺,便于學生隨時學習的方式,這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通過對各個文學樣式進行分版塊建立公眾平臺號,讓本專業的學生進行關注,老師定時上傳這一文學樣式的相關知識點,可以穿插精美的靜態或動態圖片,也可以上傳朗誦的標準音頻和悅耳動聽的經典音樂。另外,老師完全可以自己制作微視頻上傳,便于學生打開聽講。與此同時,要為這個文學版塊起一個精致的名字,像類似于現在比較流行的讓耳朵聆聽人生的智慧的“老子道德經”、以詞會友的“宋詞”、紅樓一夢深如海、共結平生不了緣的“紅樓夢賞析”等文學版塊。
結語
在日益更新的網絡環境作用下,漢言語文學的傳播應與時俱進,緊隨新時代的要求,采用和網絡環境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方式,避免語言理論知識傳授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抽象性和枯燥性。積極運用新的網絡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和主人翁意識,實現學生的探究合作、主動思考、學會學習的綜合全面發展。
但是,面對有著機遇和挑戰的新的網絡環境,漢語言文學作為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一門學科,在傳播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時地總結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吸取教訓,做到揚長避短。促使學子們能夠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實現自己在文學素養和內涵領悟、靈活應用實力的提升,更好地做到正確運用漢語言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文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韓嘯.微信公眾號:網絡文學傳播的新生態[J].新聞愛好者,2016,09:43-45.
[2]陳曉潔.媒介環境學視閾下文學與媒介之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2.
作者簡介:孔艷霞(1984—),女,河南開封人,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