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珊
摘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閱讀教學屬于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是在創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所采取的依舊是傳統的引導式教學,而學生對于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難以產生較高的學習興趣。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必然要對閱讀教學進行多方面的創新和優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語文課程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尤其是小學閱讀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語文閱讀的學習一方面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水平、增強學生知識能力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語文閱讀的學習為學生今后其他課程、其他形式的學習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提高小學階段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率,增強教學能力水平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需要教師在摸索中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水平。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認識到小學生對于書籍閱讀的興趣并不是很高,而現階段的語文教材雖然十分豐富,但是學生僅僅會對其中的故事性課文有著較高的閱讀興趣。對于這樣的狀況,如果不能加以合理有效的解決,相應的閱讀教學質量必然很難得到全面的提升。教師應當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聯系,共同發現語文課文當中的趣味性,并加以深層次的探索,進而使得學生的語文閱讀變得較為完善,整體的閱讀氛圍也能夠變得較為愉悅。以《槐鄉三月》為例,整篇課文對槐樹進行了大量的描述和渲染,而學生對于課文中的情節必然難以產生直接的興趣。教師不妨在課堂開始前,為學生創設一個話題:家鄉的樹。然后帶領大家去探討家鄉的樹,鼓勵他們說出家鄉的樹的特點,并與課文中的槐樹做比較。接著帶領學生去有目的地閱讀課文,以發現槐樹的特點以及課文題目的寓意所在。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會對課文形成強烈的學習興趣,整體的閱讀教學效率必然會得到迅速的提升。
二、精心設計引導問題
協同教學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一種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新的有序的不斷進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學習中如果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與新接收的信息不相適應,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形成一種力求統一矛盾、解決問題的欲望,一但矛盾解決,心理重新趨于平衡,成功的喜悅也就隨之產生,又激發起學生新的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精心設計提問,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是提問能否起到揭示矛盾,造成學生心理不平衡的作用,挑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奮點。本人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深感到,學生對有一定難度,但經過努力又能理解的問題容易產生興趣,太難太易都不會產生興趣。如我教《李時珍》一文時,就設置了如下幾個問題:李時珍立下了什么志愿?李時珍為什么要學醫?在學醫過程中他遇到了什么困難?他是怎么克服困難的?李時珍學醫效果如何?你從李時珍學醫過程中有何啟示?這些設問目標明確,環環相扣,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
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主要采取板書的形式給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寫起板書來很費力,學生看起板書來也很枯燥,這樣的課堂缺乏現代性,學習效率極低,與新課標的要求不符。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多媒體中栩栩如生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讓閱讀的現代性更強,學生也可以對多媒體中展現的內容進行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閱讀水平就在現代學習中得到提高。比如:《烏鴉喝水》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烏鴉喝水的過程,“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銜起來,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學生直觀地看到了烏鴉開動腦筋喝到水的過程,并思考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事情也要勤于動腦筋。
四、做好閱讀指導
閱讀是獲取知識和豐富人生經驗的重要途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做好閱讀指導工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觀念。同時,我們做教師的要以身作則,帶頭閱讀。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教師熱愛閱讀,學生也會受到感染,從而對閱讀產生興趣,師生共讀的現象會使班級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使書香彌漫于整個班級。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閱讀興趣不同,因此,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習特點推薦符合學生興趣與閱讀能力發展情況的閱讀內容。小學生年齡小,還未掌握閱讀技巧與閱讀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采用瀏覽法、帶題閱讀法、精讀法等閱讀方式進行閱讀,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閱讀效率。此外,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做好讀書筆記,將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句子摘錄下來,并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及時記錄。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積累能力會得到明顯提高,并且語文應用能力也會得到顯著增強。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有助于學生語文總體成績的提高,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也是極其有益的。
五、創新教學方式
新時期的教學方式不同于傳統教學方式,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個體需求,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根本選擇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性,同時還要確保其教學方式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得到重視,也就是其教學方式要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要充分服務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促使教學質量的最大限度提升。比如說,在學習《去年的樹》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內容進行討論、交流、演示等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了解、體會到大樹和小鳥為什么會有那么真摯的友情。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實現引導學生課前準備教學活動資料之外,還需要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積極鼓勵,使學生能夠主動展示自我,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參與程度取決于教師的關注,因此,為了能夠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凸顯,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進行實踐、嘗試,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只有運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梅, 張立云, 趙玲玲.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 科技創新導報, 2013, 13(3):183-183.
[2]姚秉含.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D]. 聊城大學, 2014.
[3]馬英英.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 延安大學, 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