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參與式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學弊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以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意義入手,對其在初中生物教學實踐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法;初中生物;實踐
初中階段是學生智力發展、思維方式培養的關鍵時期,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全面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認知能力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能夠主動參與課堂,對提高教學效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標背景下,運用參與式教學法這種新型教學方法,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全面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意義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采用參與式教學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索性,而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對生物知識也是充滿好奇心。采用參與式教學法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不同種類的生物特性、了解自然奧秘,對學生探究興趣的培養,多角度思維方式的培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參與式教學法還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真正能夠參與到課堂當中,滿足學生求知欲,尊重學生個性化特征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所以教師更應該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
二、參與式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一)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
參與式教學法運用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將學生自主融入課堂教學中。故在應用參與式教學法時,生物教師要充分利用賞識教育,以問題情景營造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感染學生,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如,在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教學中,生物教師要借助豐富的教學手段,如視頻、音頻等,為學生營造真實、自然的氛圍,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高效掌握有關知識。另外,在“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對“腎小球濾過作用”這個知識點理解難度較大,故教師可以制作成Flash課件,通過電腦動態畫面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看到腎小球的工作原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引導探究活動
初中生物教學中設計了很多科學探究活動,其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參與科學探究體驗,領悟科學思想方法。如,在“酸雨影響植物種子萌芽”中,筆者讓學生思考如何模擬自然環境中的酸雨,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同時,引導學生將探究結果分享表達出來。在實踐中,各小組學生分工明確、相互協作,有的學生負責設計實驗流程,有的學生負責收集種子,在合作和互動交流中不僅能夠學習和掌握生物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三)促進情感參與
新課改明確提出三維目標。相比傳統目標,三維目標的最大特征在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基于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人的學習活動需要在情感參與下開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也恰恰是參與式教學法的核心。為了促進學生情感參與,教師要加強對教材的深入分析,善用生物學美學價值,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如在“植物開花與結果”的教學中,筆者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自然景象,并引入“人間四月芳菲盡”的美好詩意情景作為導入,使學生在優美詩篇中理解生物學知識,實現對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情感教育。然后再次以“花開花落、似水流年”真實生活情景創設,讓學生更加關心生活,熱愛生活,呼吁學生愛護植被,愛護自然,能夠在日后生活中愛惜身邊的一切事物,教學目標得以升華。
(四)巧用游戲法
在教學中,游戲教學具有一定的娛樂性,能夠使學生在輕松的活動中參與學習,積累經驗,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如,在“生態系統”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明確認識到食物鏈與食物網之間的關系,筆者可以將這一部分教學設計成小游戲,明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相關內容,制作成不同名稱的圖畫卡片,上課時讓學生自主選擇扮演的角色,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表述出我是誰,我吃什么等問題,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相關知識。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活躍,而且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教學效率。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還可以使學生對“有毒物質的積累是沿著食物鏈越來越多”這一知識點理解更加深刻,同時意識到:人類如果不保護環境,必定危害到自身健康,生態保護從我做起。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是學生智力發展、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將參與式教學法應用到初中生物教學當中,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可以營造活躍輕松的教學氛圍來吸引學生參與課堂。通過參與式教學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實現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并不斷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梁穎,出生于1988年,女,甘肅張掖人,本科,畢業于青海師范大學,現有職稱:中教二級;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