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擁軍
【摘要】數學素養是指學生在獲取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的基礎上,在長期的、有意識的數學活動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自覺的數學意識和行為。它包括數學的問題意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還涵蓋更高層次的,如創新意識、數學的美學價值等諸多方面的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具體的做法和體會,與大家探討。
【關鍵詞】小學 數學素養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090-02
隨著新課程在我國小學里逐漸普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是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因此素質教育成為現階段教學的中心,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做好課程的教學,更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素質教育,把課堂當做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以營造快樂的氛圍、創設現實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緊密聯系生活為手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精心設計導入,營造寬松學習氛圍
古有“境由心造”之說,意思是,人們眼中景物的好壞,與人的心情的好壞有很大的關系,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同樣與學生的學習環境的優劣密不可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教師都會先思考如何設計課堂導入,意圖通過簡短的導入過程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走進神秘的數學王國,感受數學活動的精彩。如再講平均數這一知識點時,首先要了解這一課程的教學目標,通過了解平均數的概念來進一步學習平均數的利用,從而了解平均數在數學中的作用。在這一課程中,掌握平均數的概念是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這樣提問,考試以后如果要評價一下哪個班級考試的更好,要怎么計算呢?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動腦筋來尋找解決方法,有些學生說可以比較班級里的最低分,也有的學生說可以比較班級里的最高分,經過逐漸的分析和討論,有同學提出可以比較班級里同學的總分,但是這些結果都不能讓所有的同學滿意,這時再導入平均數的概念,這樣學生認為比較兩個班級的平均數是最公平的,通過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對于平均數的了解更加透徹,更容易掌握平均數的作用。
二、加強閱讀指導,培養數學審題習慣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數學閱讀教學研究,探索數學閱讀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審題時切忌過于追求速度,而要認真推敲題目中隱藏的數量關系,一旦學生能理清數量關系,就能很快運用計算公式求出答案。如應用題:“一列火車從甲車站開往丙車站,途中經過乙車站,在甲車站上車時,共有874人,到達乙車站時下了58上,同時又上了75人,請問當火車到達丙車站時共有多少人?”該題涉及三個數字和兩個上下動作,就需要學生細致推敲題目中的數字關系,若是有人上車,則用加法,若有人下車,則用減法。類似于這樣的,還有“多與少”“A比B多,B比A多”等相關的字眼,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會影響最后的計算結果。
三、設計數學活動,積累數學學習經驗
所謂數學思維就是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會通過數學的理論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種思維要從小培養,才能讓學生形成習慣思維。具體的方法,可以采用學生記錄筆記或者搜集數學思維題,都可以讓學生培養數學思維,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通過日常購物結賬或者家庭開支記錄這些事情,讓學生學以致用,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養成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喜歡,遇到問題主動思考解決,并且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例如,在教學步測和目測時,在學生了解了如何求平均步長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數學活動:學校籃球場寬15米,請用均勻的步子沿著寬走上三次,記下步數,測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長;再根據自己的步長,步測出長邊的長度,比一比誰跟實際長度(28米)最接近。學生帶著問題到室外活動,先計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長,接著再根據自己的平均步長,步測出籃球場的長約是多少。整個過程都是通過學生親身活動,在活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學生學得非常主動、非常投入,進而發現數學就在身邊,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積累了數學學習經驗。
四、強化實踐體驗,發現數學學習樂趣
隨著新課程的普及,小學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注重讓學生體會學習的過程,通過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一途徑,主動思考總結,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還要加強對于數學基本知識的學習和訓練,讓課本上的知識能夠在實踐中運用。例如在教學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提問:怎樣把圓轉化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呢?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圓形學具,按照書上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看到底能拼成什么圖形?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思考,學生才能主動的發現問題,學生通過剪和拼接,來總結圓形的計算方法,這時再給學生講授圓和長方形的面積比較,讓學生記憶更加深刻。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在一次次的實踐中自我發現,自我探索,印象深刻!既掌握了知識,同時也掌握了可貴的“發現”的方法,學得輕松有趣。
五、密切聯系生活,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是數學,在數學教學中要始終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基本功。所以在教學中,我借助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在講到“數字與編碼”時,涉及到學生的身份證、座位號、郵政編碼等,讓學生思考中國有十幾億人,為什么每個人的身份證都不同,身份證的號碼是怎樣編排的,郵政編碼又是怎么編排的等等。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就大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主動性。
六、結束語
總之,學生的數學素養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內化而成的,教師不能滿足于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我們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運用正確、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和諧氣氛,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陳章松.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2007年.
[2]趙向莉,胡毓貴.《現代教育教學導刊》,2011年第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