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亞紅
摘 要:以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減數分裂》一課為例,結合教學實踐闡述高中生物課堂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有效利用課堂中生成的教學資源,實現讓學生真正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
關鍵詞:合作探究教學;減數分裂;高中生物
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這需要在課堂中開展合作探究教學。合作探究教學需要教師有效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相互合作學習,并組織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從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生物學科素養。下面以《減數分裂》為例,重點探討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運用。
一、案例和過程
(一)教學目標
高中生物“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構建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新型教學模式達到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本節課中,不僅有知識性的教學目標,也有能力目標和情感價值觀目標的滲透,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模型這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合作精神,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通過對染色體行為變化的分析,培養學生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使學生對生命的運動性、對事物發展變化有正確的認識,領會生命活動的規律;對照學生構建的模型,指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形成正確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學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按如下步驟進行:
1.創設問題情境——復習導入和歌曲導入
復習減數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場所及各時期細胞名稱、主要特征;播放周杰倫改編歌曲《減數分裂》;看減數分裂動畫。
建構主義觀點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基礎的理論知識非常重要,但比較枯燥,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如將枯燥的知識融入情景,知識就會有趣,本設計借助歌曲、圖片及動畫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改編的歌曲、圖片、動畫,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引出問題,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吸引注意力。
2.思考、合作、探究——學生小組合作構建模型
老師提前準備好卡紙代表染色體,小組分工合作完成染色體變化模型,將成果張貼在黑板上,此環節用小組競爭機制激勵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
此環節學生動手構建模型,探究的熱情高漲,學習積極性非常高,通過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同一個問題——構建染色體行為變化的模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不一樣的觀點,各種思維的碰撞,最終通過小組協作得出統一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索、相互學習,同時學生在小組討論中也習得小組合作技巧,提高了交流能力,拓展了思維,這些能力對學生個人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解決問題——師生共評
根據學生構建的模型,教師組織學生評價,先是學生自評、互評,然后老師評價。
在學生評價環節,教師可以有效地掌控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評價有效調控課堂,在學生互評、老師評價時,可以啟發學生的思考,重難點問題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4.鞏固提升——畫減數分裂染色體及DNA數量變化曲線圖
教師組織學生根據模型,數各時期染色體數和DNA數,動手畫曲線圖。學生在黑板上展示成果,教師實物投影學生作業。
在團隊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后,教師對學生探索和理解給予肯定和深化,強化學生知識探索的體驗。教師在課堂討論或探究完成后應努力促使學生將新獲得的體驗、知識與能力與原來的經驗和能力加以區分和鞏固。
二、反思
合作探究教學模式重過程、重參與、重實踐,教師要組織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各種技能。高中學生探究欲望強,自我意識也較強,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切忌引導過多,盡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充分挖掘、發揮學生的潛力,學生實在無法搞定的困難教師才提供幫助,教師可以適時給予一定的方法指導,將學生的探究學習引向更深的層面,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
在學生自主探究時,教師不能只做一名“旁觀者”而要認真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將學生動態的學習情況及時生成新的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課堂上及時展示出來,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一般都存在共性,把問題展示出來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由學生共同分析解決,課堂氛圍會更加融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更高,課堂上生成性的問題也得到了及時解決,課堂效率可以達到高效。例如,在必修二第二章第3節《伴性遺傳》中遺傳圖解的規范性書寫能力訓練時,對于遺傳圖解的規范性書寫,涉及的細節較多,學生暴露的問題也較多,這些課堂上生成的教學資源老師可以充分
利用。
參考文獻:
[1]李慧敏.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
[2]高文.構建主義學習的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1998.
?誗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