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寬軍
摘 要:隨著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的重視,新時代要求教師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那么,何為立德?立德即樹立德業。何為樹人?樹人即培養人才。立德樹人,即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做好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本職工作,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
關鍵詞:德育;歷史教育;意識培養
在教學中,由于歷史教材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教材具有獨特的思想性,因此作為歷史教師在開展對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時候,也就具有更大的優勢,從這個特點上說,初中歷史學科就成為學校中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主課程之一。
筆者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結合歷史課堂教學的特點,著重從以下三點展開論述,從民族意識、憂患意識、愛國主義意識三個培養方向,談談自己對立德樹人教育的認識。
一、培養學生民族意識
民族意識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當今全球化趨勢的到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學生對民族意識的重視程度,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肩負起培養中學生民族意識的重任。
在教學中,我經常將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文明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講述民族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熱愛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奉獻的民族英雄的光輝事跡,使學生知道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令人敬佩的偉大人物,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整個民族奮發圖強。在講中國近代史的時候,要更加明確地讓學生知道,只有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增強自身的實力,才能在今后成為有用之材,才能讓我們的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日積月累的歷史文化教學中,學生慢慢地將自己的情感與民族的榮辱興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二、培養學生憂患意識
古人不但有“居安思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提醒;還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告誡,我們學習歷史,并以史為鑒,將憂患意識教育作為初中歷史教育的重要部分。
教師應優化歷史課堂教學設計,增強憂患意識。在復習中國近代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了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提出了哪些救國方案?”學生積極性很高,眾說紛紜:如地主階級通過開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資產階級通過一系列變法運動(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借鑒西方政治制度;農民階級發動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這些救國方案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歷史現狀,使學生意識到中國革命的艱難,中國命運的坎坷,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情感融入其中,因為豐富的情感、得體的舉止和生動、有力的語言都充滿啟發性和感染力。
課程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發展趨勢,樹立民族憂患意識。當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正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和平與發展是主題,面對當前國際環境,我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在將來多級格局之中占據重要地位的關鍵是什么?”學生很自然地回答出:“關鍵是要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辈⑶液苋菀桌斫獾阶约簩⑹切聲r代的主人,以及自身肩負的責任。
三、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意識
在教學中,我把愛國主義教育放在歷史教學的核心地位,通過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歷史課堂教學的生命線,做到“寓教于史”。
1.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通過學歷史我們發現從古至今的民族精神事例不勝枚舉??纯淳覉髧脑里w;“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繼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驅避之”的林則徐……以及無數仁人志士,通過在課堂中講述他們身上蘊含的偉大民族精神,使學生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
2.進行民族統一、團結教育
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了解并深刻地感受到:我國領土不可分割、不容侵犯。不管因為何種歷史原因被分割,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增強自己經濟實力和民族凝聚力,任何時候都要將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3.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的革命傳統教育
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前赴后繼、浴血奮斗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使他們懂得珍惜今天,創造明天,發揚優秀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
青年強則國強,青年智則國智。只有青年學生具有民族意識,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具有“居安思?!钡那閼押陀朴频膼蹏?,我們的國家才會日益強盛。
作為一線歷史教師,我們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地變化調整,才能適應這種潮流,才能在歷史課堂中實現歷史教學的功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立德樹人教育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方志儉.讓歷史課“活”“動”起來[J].考試周刊,2014(47).
[2]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