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家
摘 要:教育領域改革創新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有關小學語文的要求,有關部門在相關標準中指出,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全面、透徹地理解文本中的含義,傳承文化。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全球文化的共享,對傳統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沖擊,導致了目前教學領域中傳統文化的部分缺失。這種現象的發生對當下教學方式與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機構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改善,對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承,基于素質教育理念,將人文素養的培育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新時代精神三者加以融合,對教育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尤其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傳統文化
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在我國的經濟建設過程中,各種文化的不斷滲透,致使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淡化,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針對這種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對學生從小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深度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一、現代閱讀教學重視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在目前我國的教育環境中,以社會發展需求為教學導向,對小學生多是實行應試教育,課外閱讀時間不斷減少,學校、家長要求高,使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大。同時,我國的應試教育制度,造成了一種“績優則取”的現象,使老師針對性地教學,使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這一系列的因素都導致了傳統文化的匱乏。
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各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文化色彩特征也不盡相同,這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傳統文化包含道德、藝術、文學等各式各樣的優秀文化,這是國家富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根據社會的要求,對傳統文化發展方向做出調整,促進我國的建設發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關注傳統文化的實際應用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契合教育,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保護措施,是對新一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豐富,對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現代化與傳統文化融合,才能形成新世紀、新時代的民族特色,不斷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才能繼承優秀的文化,并且弘揚光大,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教育方式是在現代化的實際情況下,對我國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化發展,有助于豐富文化建設。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應該根據我國歷史上優良的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講解。例如:《論語》是我國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是我國歷史上影響重大的一部作品,它涵蓋了修養、道德、禮樂、政治、人格等多個方面,以形象生動、辭約義富的語句,為人們闡述著道理。在課上讓學生對《論語》進行閱讀體悟,更深刻地分析其中的優秀精神內涵,促進學生文化素養水平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目前的教育中,過多的學科,應試教育的制度,都導致了學生的作業量超負荷,造成了學生較重的學習壓力。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教育,可以在枯燥乏味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帶去樂趣,使學生徜徉在故事的情節中、歷史的年輪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文時,老師可以講述“登高插茱萸”的典故,使學生了解古代民風民俗,使學生懂得傳承優秀文化的精神,從而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情趣。
(三)升華學生理解能力
在契合教育的過程當中,老師應該充分了解我國的人文歷史,結合現代化的表達方式,應用新的闡述觀念,對學生講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詳細的了解,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理解能力的提升,避免出現傳統文化成為難點、遺漏點現象。例如:在講解《將相和》時,老師可以根據文章的社會環境與發展,根據“負荊請罪”的故事,加上自己的理解,對學生進行教育。
(四)促進學生精神文明建設
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要熟悉我國的優良文化,以現代性的方式來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教學,使學生充分理解并認同我國的優良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精神文明的教育。例如:在《伯牙絕弦》的授課過程中,老師要以生動形象的話語,講述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故事,著重體現知己之樂與深厚的情誼,要以新時代的方式,對學生新時代“友誼”的內涵進行講解,使學生充分理解那種高尚情節,促進學生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設。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教育事業偏重于社會的發展需求,過分的灌輸式教學對新時代的學生學習知識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也使傳統文化的傳承變得困難。而一個民族要想持續性的發展,就必須在以經濟基礎為前提的情況下,還要有雄厚的文化發展動力。因此,在我國的教育行業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具有必然性,二者的有效結合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事業,需要諸多方面為之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曹佩.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學周刊,2015(2):153.
[2]王文明.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J].成功(教育),2013(1):79.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