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玲玲
摘 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演唱能力,就需要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借助音樂游戲教學法,通過趣味性、娛樂性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主動融于課堂教學中,讓其在游戲活動的潛移默化中吸收、消化音樂知識,培養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
關鍵詞:音樂游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教學實踐
音樂是一門以鑒賞為主要目的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想要培養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提升其學習能力,就需要教師將游戲教學法滲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音樂游戲與其他一般游戲法有著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游戲活動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體驗與感受,提高其音樂素養。基于此,本文下面將針對音樂游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展開以下探討。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小學音樂與其他學科有著較大差異,且具有一定獨特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針對音樂這門學科的獨特性,設計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加快學生融入音樂教學中的步伐。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借助音樂游戲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將原本枯燥、乏味的音樂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例如,在“哆、來、咪、發、唆”這幾個音符的教學中,教師就可借助水杯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來發出這幾個聲音,并加強學生的自我體驗。隨后,教師再將杯子順序打亂,通過再次敲擊,讓學生再次判斷各自杯子所對應的音符。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加快學生對這幾個音符的掌握程度,還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讓其能夠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更加快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適應學習進度??梢姡魳酚螒驅τ趯W生音樂學習的重要性,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運用音樂游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審美能力與實踐能力。
二、借助現代媒體,培養審美能力
相較于傳統小學音樂教學而言,音樂游戲教學方式更注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發揮,旨在打破傳統教育教學的以師為尊的課堂教學思維。在素質教育下,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表達與思維方式,將學生成長與全面發展作為音樂教學模式的著力點與出發點。而多媒體是現今教育教學下一種普遍使用的教學技術,能夠以圖片、聲像、視頻等多種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豐富多彩。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將多媒體技術與音樂教學模式進行有機融合,通過動畫、圖片將音樂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其在直觀感受中吸收、內化抽象的理論知識。為了能夠更好地激起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在音樂游戲的教學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以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審美能力。小學是審美意識、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應當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進一步激發與提升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
三、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創造能力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好一門課程的關鍵。尤其是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想要將音樂游戲教學熟練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就需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其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并在這種學習氛圍的驅使下更加努力地學習。因為音樂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課堂氛圍的營造。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形式化教學而忽略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就很容易讓人感到課堂教學的枯燥與乏味,從而產生抵觸心理。如此一來,不僅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還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抑制學生創造能力與審美能力的發揮與培養。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就需要教師借助音樂游戲的方式進行輔助教學,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游戲都沒有抵抗力,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將音樂教學以游戲的形式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就能有助于緩解枯燥、緊張的學習氛圍。此外,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良好學習氛圍中的一種,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游戲教學方式的運用也能夠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其在相互互動與交流中增強師生的互融心理,從而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其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總而言之,音樂游戲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針對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特點與身心發展規律提出來的,對學生創新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努力為學生營造出和諧、民主、科學的學習氛圍,讓其能夠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此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沈曉琳.淺析音樂游戲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的實踐[J].考試周刊,2016:190.
[2]梁美偉.淺析音樂游戲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2(25):64.
[3]嚴文利.音樂游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1):109.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