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博+崔艷秋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是對青年學生開展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語文教師應當勇于承擔此項“重任”,寓德育于教學中,積極探索語文教學中的德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重要性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實質是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通過教育的形式轉化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動。語文特級教師竇××對語文教學中的德育重要性有著階段性的總結,具體濃縮為三句話:“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人學語文的,我是用語文教人的!”語文教學作為德育滲透的重點學科,有著更加豐富的學科優勢,語文學科應該運用好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培養具有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學生。
新形勢下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素質教育追求的是一種高層次高質量的教育。因而,全面加強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勢在必行。正因為德育如此重要,所以它一直居于學校教育工作中的第一位。然而,縱觀近年來高中階段的德育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德育實踐中缺少人文情懷,更多的是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開展德育,急功近利的傾向比較嚴重;二是,把德育和教學生硬地肢解,忽視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事實是,德育和教學密不可分,尤其是語文教學更是一種隱性的德育。
人的培養關鍵在于教育,在于引導,語文教學是德育的主陣地,語文教育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因為語文能熏陶學生的人格,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
任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因此,要找準兩者之間融合滲透的契合點,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語文教學中使德育喧賓奪主或流于形式。語文教師要樹立大局德育觀念,寓德育于教學中,積極探索。
二、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
1.高中語文教師要認真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質和風貌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和,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素材廣泛典型,容易收集,學生容易理解接受,長期的德育熏陶就可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對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觀念有明顯的效果。
2.深入學生群體,研究學生的思想,了解學生的思想習慣,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實現德育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活動的參與者。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任何教學的效果都是不堪設想的。
新時期高中學生的思想方式有了重大的改變,他們自我意識開始成熟,自我價值觀念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很強。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深入學生群體,不能想當然地用自己的經驗得出推斷。必須從多方面觀察,真正地把握住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只有這樣才不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才能夠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從心理上和思想上主動接受這種德育,并內化成為他們靈魂深處的思想指針和道德準則。
3.高中語文教師還要潛心研究作文立意,用道德導向指引學生作文立意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趣味,尤其是作文指導課,不僅要趣味生動,更要展現德育的基礎平臺地位,要在寫作訓練中把握德育的黃金時機。學生對作文的態度偏重于“不喜歡”,寫作時,容易摻雜自身的情緒因素,抑或是道德意識淡薄,這樣的作文忽視了材料作文中的價值導向。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象力,但是卻并非是讓學生不受任何限制地隨心所欲。要引導學生探尋材料作文體現的價值取向、道德導向。
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把握材料作文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教育的良好契機,潛心研究作文命題,力求選擇最好的材料作文讓學生練筆,既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運用材料中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對學生進行德育,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晉韶娟.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藝術[J].都市家教月刊,2013(10).
[2]林和紅.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藝術[J].教書育人,2009(16).
[3]劉道寶.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管理觀察,2009(18).
?誗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