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萬霞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各地區課程改革逐步推進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關系,對小學其他學科的學習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得到教師和家長的重視。現階段,很多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缺失,在學習和生活中缺乏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現狀,展開教學思考,提出切實可行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意義
小學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啟蒙階段,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小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嚴重阻礙了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針對這種現象,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研究教學新方向,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意義
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格開朗好動,剛入學的學生對課堂的學習方式并不適應,數學學科邏輯性較強,相對枯燥,很多學生對數學知識并不感興趣,甚至出現抵觸心理。因此,教師要從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入手,研究新方法和新模式,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模式,從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興趣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形成發散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讓學生獨立思考,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把課堂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處理和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途徑
1.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課堂中,很多學生由于對數學知識不感興趣,學習不專注,經常溜號,常常一堂課下來老師問這堂課講了什么,都答不出來。為了有效緩解和改變這種課堂現狀,教師首先要尊重和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將枯燥的知識變得豐富生動,組織學生一起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將大家帶入數學知識中,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數學奧秘,培養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有趣的教學素材與數學教學相結合,這樣能夠避免學生對枯燥的數學知識感到困惑,更加直觀地理解學習內容,并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老師可以預留題目,讓大家課下思考。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知識比比皆是,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內容來增添數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找規律、發現規律,從而學好數學。
2.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和認真閱讀課本的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動力。調動大家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是提高課堂學習和教學效率的前提條件。因此,針對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控制能力差的缺點,教師要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和認真閱讀課本的好習慣。首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有飽滿的精神狀態,語言生動有趣,可以通過有趣的課堂導入將學生帶入本節課中,學生也更容易專心聽講。但是一旦指名發言或小組成員討論發言時,大部分同學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未能做到專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針對這一情況,我常常利用學生喜歡表現的年齡特點,讓他們來做小老師,對發言的同學作一個評價,如:說一說你認為發言的同學說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給他什么建議等等。很多時候由于這一環節,學生能夠做到堅持專心傾聽,并在專心聽講的基礎上,能更快更牢地掌握課堂知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另外,課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要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進行分析、思考、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有些學生在做題時不會審題,讀題讀一半,不會分析,不能理解題意,自然解題結果不正確。所以,教師應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認真閱讀,不能僅憑數字和個別詞語做題,也不能憑感覺做題,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好習慣,這樣才能提高做題的正確率,也能夠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首先要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低年級的小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主觀意識差,思考問題容易隨大流,人云亦云。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提供給學生思考的材料,預留足夠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考慮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差異,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有難度的題目,鼓勵他們積極開動腦筋,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對于學習成績稍微差一些的學生,應把一些容易解決的問題留給他們,要積極鼓勵,并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體驗學習和思考的小樂趣,這也能夠激發他們學習和獲取成功的欲望。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潛能是永不枯竭的寶藏,你對他有多大的信心,他們就能給你多大的驚喜。
參考文獻:
[1]劉爽,趙偉.問題情境設定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職業技術,2017(7).
[2]汪含全.淺談提高小學數學教育效率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7(47).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