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珠鳳
摘 要: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正式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一詞,表明各學科應在該體系下不斷優化。運算能力是數學的一種技能,《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當中提出的十個核心詞之一就是運算能力,可見其的重要性。基礎是根本,數學這門學科要從小學抓起,才能在中學的時候,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探析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體系下運算能力如何提升,主要圍繞計算習慣、數學知識、寓教于樂三個維度去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習慣;算理;算法;核心素養;運算能力
數學學科中運算能力很重要。小學生的概括能力有限,作為教育者,那么如何促進小學生在數學核心素養體系下提升運算能力呢?我想用以下四點來達到期望的效果。
一、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習慣使人終身受益,不良的習慣貽害無窮。在數學學科中,計算習慣的優劣直接影響著運算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因此,在計算習慣下我通過以下三點來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即審題、書寫、驗算。
1.審題
拿到一道題,首先就是審題,這是開始計算過程中的第一步。審題就是要知道這道題講的什么,并能找出其中的條件和問題,進行解決。審題可以克服思維定式的影響,比如,在遇到計算10×(7-2)時,會審題的學生,看到有括號,明白是先算括號里的算式,而不是看到乘法就先算乘法了。審題還可以辨別干擾。比如,在遇到計算12-6+4時,個別學生由于受到“湊整”這一強信息的干擾,先算了后面的6+4湊整,導致順序錯誤。或一看到題目就做,不審題,囫圇吞棗匆忙下筆,結果一道很簡單的題也會錯誤,實在可惜。由于小學生的能力有限,對學過的知識他們會快速反應出來,但稍加改動,他們便不知如何下手,或者干脆將錯就錯。因此,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加強學生的審題能力。
2.書寫習慣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可見書寫的工整何其重要。如果字跡潦草,龍飛鳳爪,讓人分辨不清,如5和3;有的擦了又寫,寫了擦,還擦不干凈,覆蓋好幾層;有的書寫不規范,數列不對齊等,都可能使計算錯誤,或者明明答案是對的,但由于看不清被誤判,而后悔不已。所以養成好的書寫習慣,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要求學生做到書寫干凈、工整。
3.檢查驗算的習慣
驗算檢查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最后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環節。為何要驗算檢查呢?其一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解答問題過程中的錯誤,并迅速改正;其二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克服“粗心大意”的缺點,能有效提高學生計算過程的正確性。
二、掌握基礎計算技能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是比較有限的,所以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來指導學生全面掌握基礎的計算能力。數學計算題目一般是由多個計算小問題組合起來的,要想真正完成題目,就需要各個擊破。例如,在學習混合計算時,這是在簡單的加法、減法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計算規律,然后根據運算法則完成題目,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可以在每堂數學課開始之前給學生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復習鞏固已經學習過的加法、減法運算,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運算能力進行考查,在確保學生的運算基礎之后,再進行混合計算的學習。
基礎計算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熟練掌握,才能運用自如,才能在面對其他變式題目時做到游刃有余。
三、重視算理與算法同步運用
何為算理,簡單理解就是計算的原理或者道理,進一步說,就是計算過程中解決問題的發問,“為什么要這么算,這么解”。何為算法,就是解決“如何算,怎么算”,運用算法知識去解答、去實施。算理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解決的原因,那么算法就是在你知道要解決后要付諸的行動,最后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兩者需同步運行,缺一不可。
在解決問題時,就要把算理的作用凸顯出來,只有了解應該如何做,才能選擇正確的算法進行計算,這也是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師應耐心給學生解釋,通俗地講解,讓學生能夠理解,做到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四、創設生活情境,寓教于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創造生活情境的模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活躍思維,更好更快地接收知識,學以致用,讓枯燥抽象的傳統課堂教學變得新穎、生動,讓學生愛上數學課。比如,數學課上先創設生活情境:老師拿來2個梨和3個蘋果,再通過對水果取出取走過程的重新再現,創編不同的故事情境,讓學生根據這種生活場景,理解加減法可以前后交換。這樣不但解決了計算的死板思路,也讓學生體會到學好運算是必備的生活技能。
以上四點,希望可以給各位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學生的運算能力培養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工作,需要教師長期地堅持,相信只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優化、堅持,總會取得成績。
參考文獻:
馬云鵬.關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5(9).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