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仁吉
摘 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際交往也日益頻繁,口語變得越來越重要,“能說會道”成為檢測一個人能力的重要指標。要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就要從小開始訓練,加強小學生的口語能力,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交際能力
在人際交往中,口語交際是最重要的手段。呂叔湘先生說過:“語言這東西,可以說是又簡單又復雜。簡單,因為七八歲的兒童已經初步掌握了;復雜,因為可能幾十年還掌握不好。”由此可見,學好語言也不是簡單的事情。說話能力的高低影響著書面語言是否精彩,所以,它也衡量著語文水平的高低。
口語交際作為一種語文能力,它與“讀、寫、聽”等重,但是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口語這一技能常常被忽略,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多以“灌輸式”方式教學,學生話語權很少,沒有機會進行口語訓練,對“讀、寫、聽、說”四種能力,只側重學習前兩種,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多沉默,上課不積極,不能讓教師很好地了解到學生真正的想法。
所以,加強寫生口語交際能力是新課程下很重要的一項任務。那么,如何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
一、循序漸進,積極引導
首先,教師要分析出學生口語能力不強的原因。影響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因素有以下幾點:害羞、自閉、自卑、焦慮等。這些心理障礙讓學生不敢在課堂上發言或者回答問題。因此,教師要在改變自己教學模式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心理障礙,使他們邁出提升口語能力的第一步。
教師要在課堂上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這樣的課堂氛圍有利于使學生感到放松、舒適,幫助學生減少恐懼感,認識到在其他人面前發言并不是特別難的事情。在這種環境下,教師便可以提供良好的交際環境,通過各種方法淡化課堂凝重的氛圍。教師可在課堂上使用輕快一點的語調,多與學生進行簡單的互動,多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者采用輪流發言的方式來發表本組的討論結果。在這種課堂上,學生說的話并不比教師少,也讓學生逐漸認識到,教師和學生是處于平等地位的,從而讓學生的緊張感又降低很多。
二、創設情境,激發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多說話,那就要讓學生對口語感興趣。教師可以在學習不同課文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在進行情感類課文講解的時候,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中所體現的情感,情感是教學中的靈魂,只有學生的心靈受到感觸,才會與教師產生共鳴;在進行景色類課文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傳統的課件形式,將美景呈現在屏幕上,文中的風和日麗或者細雨霏霏都是真實擺在眼前的,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行故事類課文講解的時候,學生大多喜歡此類文章,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或者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長為主持人,帶領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情境式的課堂是十分受學生喜愛的,學生也愿意參與其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學生會體現出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教師可以因材施教,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進行輔導,從而達到口語訓練的目的。
三、利用教材,走進課堂
教師要靈活地運用教材。口語交際不是單向的、獨自的,而是多向的、帶有互動性的。教材中多會要求讓學生有感情地閱讀課文,教師可以按這個要求讓學生分組,推選出本組讀得最好的一名學生與其他組進行比拼,從而來激發學生“說”的欲望。教師還應該注意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以及課外語文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無時無刻不在鍛煉自己。
課堂是師生間交流的主要陣地,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與學生互動的訓練內容。如就某一個問題展開師生問答,就某一個橋段進行師生共同演練,就某一個難點進行師生討論等。在一個輕松的談話過程中無意識地開展口語訓練,讓學生放下包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走進生活,提升自我
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僅僅在課堂上是遠遠不夠的,生活才是各項能力訓練的大舞臺。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鍛煉,在生活中學習口語交際。如在每節課上課之前,教師提前一會,挑幾個學生在講臺大聲演講,演講時間不長,但是要有感情。或者利用班會課觀看精彩的錄像片,如《南京!南京!》《藝術人生》等,看完之后,讓學生當堂復述影片內容,描述精彩瞬間。這樣,學生在影片的感染下,會更愿意說出自己喜歡的片段。還可以利用一些空閑時間組織辯論會,如“青少年要不要有手機”,在辯論過程中,要求學生清晰表達自己觀點,理解對方觀點,并能進行反駁,在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
總而言之,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耐心引領,培養學生的勇氣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一步步突破自己,從而提升自己的口語能力,使學生敢說話,會說話。
參考文獻:
[1]覃楚光.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才智,2009(21):15.
[2]鄭艷萍.淺談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3(30):172.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