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澄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睂W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觀察、操作、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通過分析、比較,運用歸納或類比等方法,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內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理解應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
一、在學習前實物觀察,由模糊感知到精確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觀察與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構建知識,發現規律,形成新的思維與認識,同時上升到抽象的或規律性的認識,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在腦海中留下準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如在教學中有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后如何使其表面積最小的問題,課前我就布置學生去逛逛超市,看看超市里各種各樣的長方體商品是如何包裝和擺放的。在課堂上,每人帶一瓶純牛奶來,小組合作,兩個長方體或三個長方體包裝在一起,他們都能很快地找出最優策略。當讓他們把四個長方體包裝在一起時,很多學生的猜測是和前兩種是一樣的,可通過實際操作,試著包裝,并小組分工計算,結果卻發現自己的想法錯了。學生還在疑惑求知欲望正強時,拋出問題,引發深思,此時教室里顯得格外安靜,學生邊操作擺放,邊討論,在實物直觀的引導下,學生發現:如果4瓶牛奶按大面重疊起來只減少了6個大面,而如果先把2瓶牛奶按大面重疊起來,再在它側邊擺2瓶牛奶,是減少了4個大面和4個中面,而4個中面比2個大面的面積來得大些。在實驗結果面前,學生豁然開朗。那是不是所有的物體包裝都這樣呢?學生帶著疑問下課了。
第二天早讀課,就有一個學生向我匯報:“昨晚我在爸爸的‘陪同下研究了一個晚上,結果發現,只要把包裝在一起的長方體的長寬高三者加起來,哪一種的長寬高之和最少,就是最節約包裝紙的方案?!薄笆遣皇钦娴倪@樣呢?”我帶著疑惑的表情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學習小組的學生又聚在一起了,我也加入到論證的隊伍中去。不試不知道,通過實驗,還真是這樣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蔽規е拥谋砬閷W生說:“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將在你們當中誕生。”學生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眼睛里閃爍著熾熱的光芒。
二、在學習中動手操作,由直觀感知到深化理解
對實物的直觀感知是在接觸實際事物時進行的,它所得到的感性知識與實際事物間的聯系比較密切,給人以真實感、親切感。因此它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對知識形成的過程進行理解。
如教學“求一個組合物體露在外面的面積”,這是觀察物體和表面積等知識的綜合應用。教學時我讓學生每組各準備一個盒子(模擬墻角),和10個棱長為2厘米的小正方體。首先讓學生先在“墻角”放一個小正方體,接著在第一個小正方體的上面再放一個,然后在第一個小正方體的左側面放一個,最后在第一個小正方體的右側面放一個。同時提出問題:此組合體有幾個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多少?有了前面的直觀鋪墊,學生很快就數出有幾個外露的面了,并準確計算出其面積。我們要怎樣才能數得又對又快呢?隨著問題的遞進,學生的思維拓展、及時反思、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也得到了培養。緊接著讓學生變換正方體堆放方式,與同伴交流、探索外露的面數變化情況。學生有了實物,能較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個數相同的正方體在墻角因擺放的方式不同,外露的面的個數也可能不同。這樣,以后他們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時就比較得心應手了。
四、在學習后自主作業,由實踐感知到應用理解。
在作業的設計中,要提供給學生自主參與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鼓勵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復習“量與計量”后,我設計了一篇生活日記讓學生欣賞:“今天是2017年2月29日,星期七,早上六點半,我從悅耳的鬧鈴聲中醒來,從長19厘米、寬15厘米的床上爬了起來,穿衣洗臉刷牙,不知不覺中已經過了25小時,我用了6秒鐘吃完了媽媽為我準備的一杯200升的牛奶和一個250千克的面包,接著我從儲蓄罐里拿出20元零花錢,去離家500千米的超市為媽媽買了一份生日禮物。”(1)你們看了這篇日記發現了什么問題?請幫忙修改這篇日記;(2)除了日記中這些計量單位,我們還學過哪些計量單位?(3)請同學們把我們學過的計量單位及其它們之間的進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學生在這篇數學日記里不僅對所學的數學概念進行了鞏固,而且對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自主建構,使自己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了進一步升華。既富有情趣,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樂于合作,勇于探索。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操作的內容很多,我們應認真挖掘,精心設計,把握好時機,努力建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的學習活動平臺,讓學生自行探究提出問題,合作討論思考問題,動手操作探究問題,積極思維解決問題。讓我們有效把握觀察、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去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注重教學的實效性,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范玲玲.注重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J].小學教學參考,2016(22):31.
[2]陳琴飛.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考試周刊,2012(38):60-61.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