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技巧,同樣是為了實現學生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面向所有學生,啟發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讓學生享受音樂才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教育;分析
經過部分教學案例的分析,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如下。
一、教師應從自身開始重視音樂教育
音樂課由于沒有語文、數學那樣的實用性,也沒有自然科學的嚴謹性,從而導致很多學生家長認為上音樂課就是在浪費時間,不僅學了沒用,還會影響其他學科的成績。尤其在農村,這樣的認知致使教師在講課期間同樣會輕視自己的課程,不會過多地用心投入而是形式地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教學。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會導致教師的教學質量越來越差。
所以要想讓學生加強對音樂課程的重視,必須先從教師抓起,只有教師提高自身對音樂課程的重視度才可以言傳身教地影響學生。教師可在課程開始前收集一些自己學生這個年齡階段能夠接受并且看明白的音樂故事,讓學生進行閱讀和自我理解,從而加深學生對教程的了解和感悟。同樣可以把音樂的發展史作為課前教育開設專題課堂。也可以多給學生講授一些音樂對人的影響,比如歡快的音樂會給人帶來好的心情,悲傷的音樂也會給人帶來消極的情緒。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在經過老師專業的演唱后寫下自己的感受。教師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感受和學生進行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語言上加強音樂對學生的影響,進行正確的觀念植入式教學。
二、學生要重視音樂教育和學習
現如今很大一部分學生上音樂課是因為音樂課相對于其他主課科目的課堂氣氛和任務要求來說較為自由放松,學生在連續上了幾節主課課程后再上音樂課注重的是休息,而不是對音樂有多大的興趣。再加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直接的情緒影響,所以教學效果和質量都會很差。學生不重視就會輕視,輕視就會不關心,不關心就容易在課堂上走神不認真聽講。
把課程游戲化,將具體的教學案例改編成學生能接受的娛樂式教學方式,這樣輕松的課堂氣氛和簡單易懂的教學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所喜愛。先打開學生接受音樂的內心,再進一步的加深音樂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例如《歡迎你》這一歌曲,教師就可以在剛開學的第一節課就開始講授。讓學生兩兩分組演示一些表示歡迎的動作和表情從而感受這首歌所表達的情緒和內容,并讓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歡迎方式,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歡迎儀式,并與歌曲結合,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有了學生的自主參與學生才會有“這是我的課堂”的儀式感,教師要擅長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學生建立心靈溝通。
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想要讓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教學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當今音樂課程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在學校老師的教學方式無非就是統一上課,統一練習發音,一板一眼地學習音符,聽聽歌曲,讓學生逐一分句練習歌曲。這樣的教學方式沒有新意,不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例如歌曲《唱呀,跳呀》,音樂情緒較為活潑,教師可事先準備簡單地肢體動作,在學生開始學習這一課程的時候可以教給學生,隨著節拍開始動作,教學和活動相結合。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正是表現欲較為強烈的時候,可以分組布置任務,每個組學會或改編好自己的音樂舞蹈后可以上臺表演,評選出舞蹈改編最好,舞臺表現最棒等獎項,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所做的這些事情是有意義的、有回報的,學生才會從心理上覺得滿足,才會更重視音樂課。
四、轉變錯誤的學習方式
當今教育的發展讓學生越來越有一種應試教育的習慣,受到家長條條框框的約束,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而不是真的因為感興趣或是喜歡,沒有最基本的學習責任心,刻板、不靈活。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音樂的方式,所以產生了教學效果差、學習效率低等問題。在學的時候沒有及時與老師溝通練習技巧的正確性也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越來越錯誤的情況。
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與學生經常互動。可以讓學生單獨來演唱,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發現學生在技巧方面的錯誤并及時改正。讓學生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彼此的了解,交換彼此的學習愛好,加深學生的互相交流,把音樂作為紐帶將學生聯系起來。讓學生覺得在音樂課程上的學習是快樂、輕松而且有收獲的。
音樂的教育能夠使學生對生活更加熱愛,增強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起音樂教育,并使音樂教育能夠在學生的課程中成為影響最深刻、效果最突出的課程。教育事業本就是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不管是什么教育都應該被教師所重視,才是一個教師應有的職業道德,才能使條件落后的地區同樣有高水平的教育輸出。
參考文獻:
郭聲健.藝術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